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学校德育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当代学校德育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当代学校德育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摘要: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物化”倾向,这种倾向降低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桎梏了学生德性的发展。

为把德育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当代德育必须实现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人本化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

人本化德育要求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评价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关键词:德育;人本化;学生德性发展
一、德育人本化是当代社会和德育的必然诉求
德育人本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国各领域开展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学校德育具有发展功能。

德育的人发展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促进个体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

“学校德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在推动社会发展、促使社会协调运行方面具有它的功能:学校德育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在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思想品质发展方面也具有它的特殊的功能”[1]。

按照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德育要促进个体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应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德育人本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对德育的呼唤。

“物化”的德育培养的是无主体性的妈性人格,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德性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

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良发展对德育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德育要从“物化”走向人本化,要求德育要从忽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走向提升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德育人本化是改变传统德育弊端的需要。

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物化”、“无人化”倾向。

“物化”和“无人化”,即德育不是从人出发,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而是把人当作无生命的物质性的东西对待;或在德育中无视人的存在;或把人当作动物对待,缺乏人性和人道;或把学生当作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打造。

这种倾向具体表现在:在德育的功能观方面,忽视德育对人的德性的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仪把德育看作是培养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的活动。

在学生观方面,把学生看作是盛装德育内容的“袋子”、“洞穴”等客体,否认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在德育目标方面,培养的是失去主体性的、被动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奴性道德人格。

在德育内容方面,不是按照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生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而是脱离学生的生活,片面强调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德育内容。

在德育过程与方法方面,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关心,不是按照对待人的方式,而是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学生,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向学生这个“美德袋”或“道德之洞”灌注道德知识的过程。

在德育评价方面,否认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仅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评价内容脱离
学生的道德生活,偏重于对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情况的评价。

德育中的“物化”和“无人化”导致德育的低效或无效。

要克服“物化”、“无人化”德育的弊端,就需要实现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二、人化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
人本化德育是以人(学生)为本的德育。

人本化德育的特征是:
以学生为出发点。

人本化德育所理解的人即学生是现实的人。

学生作为现实的人,是生活于现实中的、有需要和情感、有愿望、有思想、有一定品德发展水平、有各种道德困惑的人。

以学生为出发点就是要从学生的品德心理特征出发,从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具体情况出发,从学生品德的个体性差异出发,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愿望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在日常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之。

以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为动力。

“物化”、“无人化”德育只从社会需要出发,无视和压制学生的道德需要。

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明,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学习和德性发展的内驱力,是促使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的根本动力。

只有出自学生内心需要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活动才是积极的、高效的。

因此,人本化德育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满足并抛升学生的道德需要。

“物化”德育只是冷冰冰地向学生强行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使得德育过程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

道德情感是由知到信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最终践行道德规范的催化剂。

道德情感也是德育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因此,人本化德育特别关注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需求,突出德育过程的情感性。

人本化德育以学生的道德需要和情感来推动,将会使德育过程成为一个令学生乐于参与、并从中体验到快乐的过程。

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

“物化”德育不把学生视为人,而是看成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的动物,看成是“道德之洞”、“美德之袋”。

在这种德育理念下,“物化”德育是不可能对学生充满真诚的人文关怀的。

事实上,“物化”德育中也存在“关心”,但学校和教师“关心”的对象不是学生本身,而是学生取得的分数。

“关心”对象的错位导致“关心”的无效甚至负效。

这种不正常的错位“关心”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德育中的体现。

因而,“物化”德育对学生的“关心”是被扭曲的、功利性的“关心”,其实质是对学生的“压制”。

人本化德育强调学生当作人,强调以人的方式对待、尊重、关爱、呵护学生,摒弃“物化”德育中被扭曲的、功利性的“关怀”方式,真正关心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德性发展,让德育处处流露着真诚的、非功利性的人文关怀,成为贯穿整个德育过程的主旋律。

以提升学生的德性为落脚点。

就其本质而言,德育是生成和发展人的德性的活动,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德性为落脚点。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片面强调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价值。

这种德育主要是为了规范学生,而不是发展学生;是为了控制学生,而不是解放学生,从而导致德育失去了本真意义上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德性。

这种德育强调的是德育对社会发展而言的外在价值,没有认识到
德育对学生发展而言的内在价值,导致学生德性的残缺,最终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鉴于此,人本化德育致力于恢复被“物化”和“无人化”的德育的本质功能,还德育功能以本来面目,即从控制到解放、从规范到发展,以提升学生的德性为落脚点。

总之,人本化德育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德育,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的德育。

三、人本化德育的实践路径
人本化德育的目际: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人本化德育把目标定位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相对于奴性的道德人格、依附性的道德人格、盲从的道德人格而言的,是一种独立、自律的道德人格。

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是能够在道德价值冲突情境中自主进行道德分析、判断并做出选择的人,是通过自主行为自觉、自愿并根据具体的道德表境创造性地、灵活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道德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

人本化德育的内容:回归学生生活。

人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的。

人的道德产生于生活,体现于生活,发展于生活。

离开了生活,道德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花朵,会枯萎凋谢。

因此,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的人本化德育的内容就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育内容回归学生生活首先要求,德育内容要从生活中取材,因为德育的主题与素材来源于生活。

受教育者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政治、道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品德需求是确立面向个体德育主题的依据,受教育者群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政治、道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需求是确立面向群体的德育主题的依据。

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鲜活的思想、政治、道德情境、问题、事件是德育的具体素材。

德育主题与素材源于生活的另一个要求是,即使是抽缘的概念、原理、观点也要尽量还原于其所代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之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相联系,或从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引出。

德育内容的生活化还要求,在德育内容的组织上,应按照学生生活的顺序和逻辑,而非学科知识的逻辑,即按照学生生活的范围和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来安排,使之与学生的生活进程尽量保持同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