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字信息提取题

文字信息提取题

【课标要求】1.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3.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4.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考点大聚焦】信息提取题是近年来中考出题的热点,从长远看也是我们一生必备的一种实用的技能。

善于阅读者一目十行也能迅速准确地抓住要点,不善于阅读者虽字斟句仍不得要领。

常见的考点:1.从体裁特点看,有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新闻信息等的提取;2.从材料特点看,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及数据资料信息等的提取,大多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国内外关注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3.从提取内容看,有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文段要旨、人物事物特点、故事情节及言外之意等方面的提取;4.从表述要求看,多是主观表述题,具体有直接提取中心句、下定义、拟标题、一句话新闻、为新闻写导语、写总领句和总结句、用词语概括、用对联形式概括等。

【文字信息提取题型】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时,能否抓住一段话或几段话的主要内容,以明确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同时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述能力。

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一下文字信息提取题解题的一般性规律。

一忠于原文,尽量不用自己的话来转述信息。

许多考生在解答这类题时随心所欲地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句子,结果考试下来自认为胜券在握却失分严重。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考生没有掌握这类题解答的基本原则。

这类题一般来说是要我们概括其信息的,从实用的目的来说,是要我们把自己得来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别人。

要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无误,是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即我们要用原文的词句把自己从文中得来的信息传达给别人。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文作者在表达信息时所选用的词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是最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

而我们在传达这些信息时,不管我们用怎样贴切的近义词都无法替代原文词语的含义,近义词再近也是有区别的,汉语中几乎没有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语。

即使有,那数量也是极少的。

所以,我们不要企图用自己的语言去传达你所得来的信息。

【例】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2字)11月22日至23日,25所中国重点高校在德国柏林举办推介会,这项名为“2002柏林中国校园”活动的举办目的是:树立中国现代教学和科研形象,吸引更多的德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和从事科研。

我国在德国举办这种形式的博览会还是首次,其对象是德国“非汉学专业的学生”。

解析: 叙述的事件主体是中国重点高校,事件是在德国柏林举办推介会,吸引更多的德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和从事科研,据题目要求,字数不得超过12字,再次删除次主要的信息(文字),即可得出:中国高校到德国招生。

叙述准确、清楚,不会产生歧义,不会丢分。

二、审清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采取针对性措施。

㈠单个材料:提取信息之类的题目要求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概括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主要内容、中心意思、主要意旨,要旨)。

看到题干中有“主要……”类的字眼,我们就要注意答题时要次)从整个语段考虑。

往往是有几个自然段(或几处层次)就有几个信息要点。

如果我们的答案要点数量和语段(层数量不相符,那么一般情况下,我们肯定遗漏了内容要点,要回过头来认真检查,将遗漏的信息要点补上。

相反,就会概括得完整准确,甚至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

如:【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12个附件和45个专题研究报告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总体报告即将上交国务院。

但工程沿线的水污染情况让人关注:在输水干线规划区内,骆马湖以南氨氮超标,以北至东平湖水质多为四类、五类和劣五类;黄河以北全部为劣五类。

因此有关专家提出,水污染防治效果将成为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

解析:这段文字以“但”为标志,明显地分为两个层次,而从陈述对象上看又有两个,即“南水北调工程总规划”和“水污染防治”,所以我们拟定的答案必须包含两个信息要点。

否则,肯定要失误。

答案是:南水北调规划通过专家审查,防治水污染成为工程关键。

2、“用一句话概括……”或“概括成一句话……”这种形式是比较常见的,语段的类型也相对丰富一些,关键以找出语段的中心句为主,不同类型的语段概括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分类进行说明。

①对新闻的概括新闻以叙事性文体为主,一般由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构成。

由于要考查考生对整个新闻中蕴含信息的把握,所以,它一般不加标题和结语。

剩下的只有导语和主体了。

那么,如果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信息”时我们既要注意导语,又要注意主体,而当它要求我们“用一句来概括……”或者“概括成一句话……”时,如果有导语的话,我们一般情况下只用关注导语就可以了。

因为导语本身就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

主体(一般是第二段)就不用去管它了,它写得再长也没有多大用处。

只是干扰我们的注意力罢了。

而导语的一般位置在时间交代和背景交代之后,而且一定是出现在第一文段内的。

【例】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要旨,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2003年10月7日电(记者王黎)为了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严格控制收费标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从2004年开始将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

这是记者日前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的。

“一费制”收费办法是2001年开始,仅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和初中试行,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2002年“一费制”收费标准为:每个学生每学年农村小学160元,农村初中260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浮动收费标准,上浮范围不得超过20%。

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已普遍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

一些地方还对实行“一费制”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弥补经费缺口,保障了“一费制”学校的正常运转。

解析:导语出现在时间和背景之后,即“为了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严格控制收费标准”的后面,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从2004年开始将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而这超过了题目字数的要求,再删除次重要的字,即可得出: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明年全面推行,而第二段的内容为主体内容,即导语的展开,可以不去理会。

如果只有一段,我们一定要找到“谁(或者什么事)”然后回答“干了什么(或者怎么样)”(回答一定要具体,千万不可含糊其辞,但也不必太具体。

否则后面新闻主体便无话可说了。

)千万不要到后面的段落去找。

如果有字数限制的话,只用抽取导语的主干和少量必要的修饰限制成分就可以了,筛选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采用“人物(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样)”的形式表述出来即可。

【例】将下面一则消息改为“一句话新闻”。

在刚刚结束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公开表示,中国出口货物价格低廉是全球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这对全球经济有负面影响。

目前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已经不能反映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现状。

他要求其他国家与日本一道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

舆论认为,盐川正十郎此举实为罕见,因为在以往历次会议上,与会各国从未要求单独讨论非成员国的资本自由化问题,而且这也是西方最高级别的官员公开要求人民币升值。

解析:这则新闻只有一个段落,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到“谁”——“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然后找到“干了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

进一步归纳就可得出答案:日本财长要求人民币升值。

一定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段中第一谓语一般不是新闻的主要事实,而是其后面的内容,并且这些谓语动词一般是“表示”、“公布”、“宣布”、“透露”、“通知”、“说”、“指出”、“提出”“表明”等这一类含义比较含糊的词语,所以我们在概括此类新闻的时候一般不要使用这些动词作为概括语句的谓语。

如本例就不能概括为:日本财长公开表示……。

因为“表示”所带的内容太多,根本无法用一个句子将其概括。

②对议论性文段的概括这种概括形式也比较常见的。

由于是议论性的,根据典范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它要求我们概括的是文段的中心句。

而中心句出现的位置相对是比较固定的,一般有三种情况:首现式(出现在开头,一般是开头三句中某一句)、中嵌式(位于段落中间,且一般有“但”、“因此”、“所以”、“另一方面”、“与此相反”等总结性、过渡性的标志)、尾现式(在段尾,一般也有“总之”、“总而言之”、“所以”、“因此”等总结性的标志。

)【例】人类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然不能脱离物质性和功利性的活动。

中国古代学者对这一点是有认识的。

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引用了一句谚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看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有物质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物质需求,人类就要有生产活动和流通活动,并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

所以,司马迁认为,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人类从事物质性和功利性的活动,是完全合乎规律的。

但是另一方面,人作为人,又不能只满足于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

除了物质的、功利的需求之外,人还有精神的需求。

儒学家所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的需求。

因为在儒家看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也就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所在。

解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议论性文段。

它的分层有很明显的标志。

一个是“所以”,一个是“但另一方面”。

我们要确定该段的中心句,首先可以检查一下首句,发现首句是一个以否定形式出现的浓缩式的假设句,它不符合中心句肯定陈述句的基本要求。

所以,它不可能是中心句。

而后面举司马迁的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所以”后面,而其后面的内容恰好是由上文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以后面的语句为重点也就抓住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但仅靠此还不行,因为后面一个层次是一个转折性的句群,按照舍偏取正的原则,我们再把这个层次的重点转移到“但另一方面”后,就抓住了本段的实质性内容:“除了物质的、功利的需求之外,人还有精神的需求。

”而此正是本题的答案。

③对说明性语段的概括说明性语段和新闻及议论性语段大不相同,但它往往也有明确的领起全段或总结全段的语句。

如果是有领起全段或总结全段的语句,我们就可心直接使用这个句子作为答案。

【例】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

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2000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

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

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

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解析:第一句“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是中心句,后面的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支撑、来解释这个中心句的,因此,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