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实习》指导书指导教师:课程类型:考查课程代码:课程总学时(总周数):64学时适用专业(方向):建筑工程管理开训时间: 2011-- 2012 年级第一学期指导书执笔人:指导书审定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2011年8月31日一、实习要求与纪律1. 目的与要求利用《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完成生产实际中的测定和测设工作内容。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验证课堂理论外,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精神、训练严谨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
通过地形图的测绘和建筑物及道路曲线的测设,为今后解决土木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实践问题打好基础。
2. 成绩评定测量实习一般是独立于《测量学》课程的实训课程,与《测量学》理论课考试成绩分开计算,单独评定成绩,测量实习成绩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两种,综合两者评定测量实习成绩。
测量实习是实践性课程,不及格者没有补考,只能跟下一届学生重修,请同学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本组的实习任务。
3. 组长的职责测量实习按组为单位独立进行,每组学生人数一般应为9~10人,每组民主选组长一人,负责组内实习分工实施、仪器设备管理与考勤工作。
组长应注意合理均匀地给组员分配任务,使每项工作都由组员轮流担任,不可以单纯为了追求测量进度而让一些同学固定做某些工作,测量进度不作为实习成绩的评定依据,组内同学分工不均匀要扣组长的分;要注意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适时召开全体组员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组员间的协调,加快工作进度。
二、实习准备与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应在测量实习开始前,由教师组织部分学生完成。
为便于解决学生的食宿,实习基地宜选择在本校内,本校面积太小时,应在学校附近建立实习基地。
教师应在实习基地范围内均匀布设一或二级光电导线网(或GPS网)作为测量实习的首级控制网,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平差程序可使用文献[36]光盘提供的导线网严密平差程序。
控制网的平面坐标系与高程系宜与所在城市的相同,不宜建立独立坐标系。
首级控制网的点位分布宜保证每测量实习小组测图范围内至少有1~2点,全部控制点的坐标应以测量实习指导书附件的方式给出。
三、测量实习的任务1. 控制测量每组应在本组测图范围内,布设满足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与施工放样要求的图根导线。
图根导线宜布设为单一闭合或附和导线的形式,组长应根据本组仪器设备的实际情况,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
(1) 全站仪法正式观测前应打开补偿器,测量出大气温度与气压,输入测出的大气温度与气压,以便仪器自动对距离施加气象改正。
1) 水平角观测——在角度测量模式下进行,用测回法观测导线点水平角一测回,记录表格为附表1。
2) 水平距离与高差观测——在距离测量模式下进行,测前输入仪器高与镜高,将格网因子设置为1,记录表格为附表3。
(2) 经纬仪法1) 水平角观测——经纬仪测回法观测导线点水平角一测回,记录表格为附表1。
2) 水平距离观测——用钢尺的一般丈量方法,经纬仪定线,往返丈量导线边水平距离,记录表格为附表2。
用光电测距仪测量,往返测量导线边斜距,可以经纬仪测得的竖盘读数输入EDM,有EDM计算仪器中心与棱镜中心点的水平距离,记录表格为附表3。
3) 高差观测——采用图根水准测量法测量导线点的高差,可以采用每站两次变动仪器高法,也可以采用双面尺法,图根水准宜布设为附合水准或闭合水准形式,记录表格为附表4。
(3) 测量限差1) 水平角观测限差——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测回法观测一测回,半测回水平角较差应≤±24″。
2) 水平距离测量限差——水平距离采用钢尺量距法往返丈量时,往返丈量相对较差应小于1/2000;水平距离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观测时,往返丈量相对较差应小于1/3000。
3) 高差测量限差——采用水准测量法观测高差时,可以采用两次变动仪器高法,也可以采用双面尺法,每站两次观测高差之差应小于±5mm。
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时,每条边长均应对向观测高差,每条导线边对向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2cm。
凡超过上述限差的观测数据,均应重新观测。
(4) 导线点坐标与高程计算——导线点平面坐标与高程的计算宜使用卡西欧fx-5800P 或fx-7400G编程计算器计算,计算程序参见光盘“\fx-5800P程序”或“\fx-7400G程序”路径下的相应文件。
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1) 比例尺的选择与测图任务量测图比例尺宜选择1∶1000或1:500。
教师应绘制一幅地形图任务分幅表作为本指导书的附件,图上标明每组的测图范围,测图任务量一般为每组4~6格10cm×10cm方格范围。
(2) 地形图的测绘与数字地形图的获取1) 全站仪草图法数字测图——执行全站仪菜单模式下的“数据采集”命令测量并存储碎部点的坐标,坐标文件名可以使用“组号-测站名-序号”的规则命名,如“10-N3-2”的意义是,第10组在N3点观测的第2个坐标数据文件。
碎部点的命名规则为“测站名-序号”,例如“N3-16”为在N3设站观测的第16号碎部点名。
全站仪草图法数字测图的分工是,1人操作全站仪,1人绘制草图,1人立尺,1人为联络员。
草图应绘制在附表5中,绘制的每个点均应注明点号,为保证绘制的碎部点点号与全站仪坐标数据文件中记录的碎部点点号一致,每测量10个碎部点,草图员应与观测员对一次点号。
完成一天的野外坐标采集返回宿舍后,应将当天测量的坐标文件下传到全站仪通讯软件中,将其转换为CASS坐标数据格式存盘,在CASS中展绘坐标数据文件中的点号,草图员应对照野外绘制的草图,操作CASS绘制地物或地貌,当天测绘的数据应在当天晚上完成绘图工作。
对存在问题的碎部点,应在第二天观测时重新测量。
2) 量角器配合经纬仪视距测量法碎部测量——在测站安置DJ6级经纬仪、量取仪器高、盘左瞄准后视点定向,将水平度盘读数配置为0°00′。
瞄准另一个控制点,将其作为碎部点进行观测并展点,其与图已展绘控制点的水平距离之差应≤±0.3mm,否则应重新观测并检查展点是否有误。
每个碎部点的观测与记录数据为上丝读数、下丝读数、水平盘读数与竖盘读数四个,记录表格为附表6。
组员分工是,1人操作经纬仪,1人操作编程计算器记录计算,1人展绘碎部点,1人立尺。
测站至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宜使用卡西欧编程计算器fx-5800P 或fx-7400G 计算,计算程序参见光盘“\fx-5800P 程序”或“\fx-7400G 程序”路径下的相应文件。
当使用fx-7400G 程序计算时,可以将碎部点的坐标自动存储在机器串列中,程序最多可以重新设站5次,存储190个点的碎部测量数据,完成一天的野外碎部测量工作返回宿舍后,应及时将机器记录的碎部观测数据下传到FA-123中,并输出为.CSV 格式的6个串列文件,然后执行“\fx-7400G 程序”路径下的相应成果整理程序,将碎部点坐标整理为可用于CASS 展点的坐标数据文件。
在CASS 中展绘坐标数据文件中的点号,绘图员应对照手工绘制的纸质地形图,操作CASS 绘制地物或地貌,当天测绘的数据应在当天晚上完成绘图工作,当完成地形图测绘后,纸质地形图与数字地形图可以同时生成。
对存在问题的碎部点,应在第二天观测时重新测量。
当使用fx-5800P 程序计算时,由于fx-5800P 没有与PC 机数据通讯功能,不能在测绘纸质地形图的同时生成数字化地形图。
只能在完成纸质地形图的测绘后,先清绘,然后将其拿到商业公司扫描生成PCX 或JPG 格式的扫描图像文件,将地形图图像文件插入到CASS 中,纠正并校正图像,在CASS 中描绘地物与地貌。
操作方法请播放光盘“\教学演示片\地形图扫描数字化.avi ”文件观看。
(3) 地形图测绘的限差与接边1) 地物点、地形点视距和测距最大长度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地物点、地形点视距和测距的最大长度(m)注: ① 1:500比例尺测图时,在建成区和平坦地区及丘陵地,地物点距离应采用皮尺量距或光电测距,皮尺丈量最大长度为50m ;② 山地、高山地地物点最大视距可按地形点要求;③ 当采用数字化测图或按坐标展点测图时,其测距最大长度可按上表地形点放大一倍,2) 高程注记点的分布①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宜符合表2的规定。
注: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1.5倍,地貌变化较大的丘陵地、山地与高山地应适当加密。
② 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河川湖地岸旁、水涯线上以及其它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测高程注记点。
③ 城市建筑区高程注记点应测设在街道中心线、街道交叉中心、建筑物墙基脚和相应的地面、管道检查井井口、桥面、广场、较大的庭院内或空地上以及其它地面倾斜变换处。
④ 基本等高距为0.5m 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cm ;基本等高距大于0.5m 时可注至dm 。
3) 地形图的拼接图1 地形图的拼接2倍时,可平均配赋,并据此改正相邻接边差小于表3规定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图幅的地物、地貌位置,但应注意保持地物、地貌相互位置和走向的正确性。
超过限差时则应到实地检查纠正。
3. 建筑物轴线交点的放样在本组已测量的地形图上设计一幢尺寸为15m×10m大小的矩形建筑物,建筑物距离已知图根点的水平距离宜≤30m,采用极坐标法将其轴线的平面位置测设至实地。
如本组图幅内有空地,测设至本组图幅内,如本组图幅内没有空地,则可以测设至有空地的其它组图幅内。
(1) 经纬仪+钢尺放样法水平角测设应使用正倒镜分中法,水平距离使用钢尺丈量。
完成测设后,应分别将经纬仪安置在四个房角点上,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一测回,用钢尺丈量房角四点的水平距离,限差要求为:边长相对较差≤1/3000,角度较差≤90°±1′。
(2) 全站仪坐标放样法在CASS中采集设计尺寸为15m×10m的矩形建筑物四个角点的及附近图根点的坐标,并将其上传到全站仪的坐标文件中,在设计建筑物附近的图根点上安置仪器,打开仪器的电子补偿器,置全站仪于盘左位置,执行全站仪的“放样”命令,完成测站设置与后视点设置后,逐个选取矩形建筑物四个角点进行放样。
可以使用钢尺丈量房角四点的水平距离进行检查,也可以执行全站仪的“对边测量”命令测量房角四点的水平距离进行检查,限差要求同上。
4.桩基础承台建筑物数字化放样坐标文件的采集要求在120m×60m范围的平整场地放样,场地附近有已知控制点。
采用数字化放样方法,放样图4所示的桩基础承台建筑物(光盘文件为“测量实验与实习\测量实习_建筑物数字化放样.dwg”),要求放样图中编号为1~23的23根管桩中心位置,为打桩机指示桩位中心平面位置;放样15、16、17轴线控制桩的南北点,其中15S、16S、17S分别表示三条轴线的南面轴线控制桩点,15N、16N、17N分别表示三条轴线的北面轴线控制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