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种含义,但最基本的还是统计工作。
没有统计工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生统计科学。
2)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工作的规律,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3)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总体有三方面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的。
3)标志: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可分为数量标志(用数字回答问题)和品质标志(用文字回答问题)。
标志还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共同具有的特征。
它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和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的标志。
4)变量:可变标志中既有品质标志也有数量标志。
可变的数量标志就叫变量。
变量的具体数值叫变量值。
凡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叫离散变量。
凡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叫连续变量。
5)指标与指标体系: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体系:以共同的研究目的为纽带而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统计指标。
6)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有二: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标志则既有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用数字回答),也有反映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用文字回答)。
二者联系:主要表现:许多标志的数值都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而得来的。
品质标志虽然本身不具有数值,但有些指标是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计算得出。
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可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易位,故指标和数量标志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换。
第二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1)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2)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3)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1)普查:普查是指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2)随机抽样调查:又叫概率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对端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
它是各种非全面调查方法中最科学的一种方法。
(抽样调查即非全面调查。
按抽选调查单位方法的不同,它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类。
)3)非随机抽样调查:是指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
非随机抽样不遵循随机原则,不能事先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一般也不用于推算总体指标。
4)定期统计报表:A.是指按国家同一规定的指标体系、表格形式、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定期地自下而上地向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的一中统计调查形式。
它是国家取得经常性的基本统计资料的手段。
它即可用于全面调查,也可用于非全面调查。
B.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按报告周期的不同,可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按报告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电讯报和表式报。
4、非随机抽样的类型1)重点抽样:是指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适用于分布比较集中的事物。
特点: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时地掌握总体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2)典型抽样:是指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特点:灵活方便,反应迅速,省时省力,深入具体,可以把数字和情况结合起来。
作用:a.“解剖麻雀”,推论一般,指导全局。
b.研究新事物,推广新鲜经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c.有利于全局与典型、数字与情况的结合,促进统计研究的深化。
3)任意抽样:又叫方便抽样或随意抽样(不是随机抽样)。
是指调查者随意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但不保证每个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机会。
4)配额抽样:配额抽样就是在对总体作若干种分类和样本总容量既定的情况下,按配额(按一定要求给定的样板单位数)从总体各部分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
5、调查误差的概念和种类概念: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即调查所得的数量大于或小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差。
种类:1)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食物所造成的误差。
2)代表性误差:以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
第三章:统计整理统计整理的程序-审核,分组,汇总,制表统计分组的种类:按作用目的分: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按标志的多少和分组形式分: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并列分组;按指标的性质分:品质分组,数量分组。
(P43)1.统计分组(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按照某种重要指标把总体分为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1.1.组数(即将总体分为几组)品质分组的组数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PPT)统计研究的要求(书:统计研究的任务)与(PPT)事物本身的属性(书:事物的特点).数量分组的组数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总体的标志变异全距;组距在等距分组的条件下,组数等于全距/组距。
全距=最大指标值-最小指标值1.2.组距组距=各组的最大指标值(上限)-各组最小指标值(下限)组数组距确定的斯特杰斯经验公式:n=1+lg(N)/lg(2) 或是n=1+1.33lg(N)d = R/n = (Xmax-Xmin)/1+1.33lg(n)n:数组;N:总体单位数;d:组距;R:全距Xmax:最大变量值; Xmin:最小变量值1.3.组限(每组两端的数值)每组的起点数值(最小值)为下限;终点数值(最大值)为上限。
组限的形式:重合式:相邻两组中,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数值相重。
一般用与连续变量。
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不重合式: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两值紧密相连而又不相重复。
一般用于离散变量。
组距=下组下限-本组下限=本组上限-上组上限1.4.组中值重合式:组中值=(上限+下限)/2=下限+组距/2=上限-组距/2不重合:组中值=(本组下限+下组下限)/2=本组下限+组距/2=下组下限-组距/2组距式分组中,常常遇到首末两组“开口”的情况,即有第一组上限无下限,最后一组由下限无上限,此时,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下限+邻组组距/22.分布数列及其种类2.1.分布数列:指反映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状况的一系列数字,又叫次数分布或是次数分配。
其包含两要素:一是组的名称;二是各组的次数(也称频数)或是频率。
2.2.分布数列的种类(以下数列见表p54-57)2.2.1.按分组指标分:品质数列(由各组名称和各组单位数构成);变量数列(由变量和次数两个要素构成)2.2.2.按分组形式分:单项式数列(各组都由一个具体的变量值(单项)来表示的数列);组距式数列(指各组都由两个变量值界定的变量区间(组距)来表示的数列,它又分为等距数列和不等距数列)。
注:它们都属于变量数列。
2.2.3.按次数分布的特征分:钟形分布数列(其中包括正态分布,偏态分布-右偏分布,左偏分布),U形分布数列,J形分布数列(包括J形,倒J形)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1.总量指标和种类1.1.总量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
也称为绝对指标。
表现形式:绝对数,增量。
1.2.总量指标的种类1.2.1.按总量指标的总体内容分总体总量即总体单位数,它是由每个总体单位加总而得到的。
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得总和。
1.2.2.按其时间状态分时期指标也称为时期数。
其特点: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的长短密切相关。
时点指标也称为时点数。
其特点:各时点指标不能累计相加;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1.2.3.按计量单位分;实物指标是指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即以事物的物理属性或自然属性为计量单位的指标。
实物单位分为: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专用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例见(P79)价值指标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总量指标。
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量单位计量,即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指标。
相对指标和种类及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1.3.相对指标(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称为相对数)其表现形式:无名数;有名数。
无名数是抽象化的数值,表现形式:成数,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P81)有名数是指有具体内容的计量单位的数值。
其有单名数和复名数之分。
(p82)1.4.计划完成相对数及其派生公式1.4.1.其指计划期内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之比。
其考核、反映计划完成的程度(进度)。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数×100%(分子分母位置不能互换)。
超额完成(或未完成)绝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4.2.派生公式:(1)产量,产值增长百分数:计划完成相对数=(100%+实际增长%)/(100%+计划增长%)×100%(2)产品成本降低百分数:计划完成相对数=(100%-实际降低%)/(100%-计划规定降低%)×100%1.5.结构相对数(部分占全体的比例,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性质、质量及其变化。
)结构相对数=总体某部分数值/总体数值×100%特点:同一总体的结构相对数之和应为100%,且分子分母位置不能互换。
1.6.比例相对数(指同一总体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的比值。
反映总体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与比例关系。
(同一总体不同部分比较))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同一总体另一部分数值特点:分子分母可互换,且属于同一个总体。
1.7.比较相对数(同一时间的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的比值。
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数量差异。
)比较相对数=甲地区(单位)某指标数值/乙地区(单位)同一指标数值特点: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分子分母可替换1.8. 动态相对数(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两个数值对比的比率。
又称发展速度或指数。
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与程度。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100%其中:报告期又称计算期,是研究或计算时期。
基期是作为比较基础的时期。
特点:分子与分母的位置一般不能互换。
常用百分数、倍数、千分数表示。
1.9. 强度相对数(是指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指标之比。
①反映一国一地的发展水平、力量强弱。
②反映事物存在的密度、普遍程度、运动强度、负担强度。
③反映经济效益的高低。
)强度相对数=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的指标数值特点:有些指标分子与分母可互换,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数值大小与强度成正比为正指标,反之为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