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高考文化常识类(总复习):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

【历史】高考文化常识类(总复习):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类(总复习):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一、文化常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百家姓】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

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

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

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

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

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

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

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

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

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

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

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

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

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

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

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我国古代史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

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史书体例主要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

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

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1.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2.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春节·春联】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kJL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El,叉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