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语文课题名称古诗十九首课时2课时授课日期任课教师目标群体教学环境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职业通用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凄美的爱情故事。
制造业通用能力目标: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学习重点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难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教法、学法激情诵读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教学媒体粉笔,黑板教学、学习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学生:预习课文....理论课教案副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导入二、进入新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
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1、指明学生朗读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点拨字音:纤:xiān 纤维素 qiàn 纤夫(板书)札zha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另外,该诗句押韵(ü韵)。
引入讲授思考听课5分10分分析分析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2、集体朗读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集体朗读)3、录音播放来,我们听一下录音,看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大家要认真听。
4、好,大家听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男女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四、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一)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提问一: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明确:描写对象——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引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
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
因此,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
而织女则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后来,织女私自偷下凡间,重遇牵牛(牛郎),两人遂结为夫妇,生一男一女。
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把织女拘回天上。
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奋力追赶织女。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织女之间一划,变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色河川(银河),于是,牛郎在银河以南,织女在银河以北,遥遥相对,无法相见。
讲授提问听课发言5分5分分析分析探究: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明确:这里用到了“互文”的手法。
“迢迢”既修饰牛郎,也修饰织女;而“皎皎”同样也是这种情况。
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译文: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机“札札”作响。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形象。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提问二:前一句写织女忙绿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提问三: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什么情感?讨论明确: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至极。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距离(一词多义:离开;除掉;丢弃;到……去。
)复:副词,又(一词多义。
回来;恢复;回答;报复;免除赋税徭役;通“覆”覆盖;繁复)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有何目的呢?讨论明确: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
是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
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讲授讲授听课听课5分5分研究与拓展分析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脉:mò含情脉脉 mài 脉搏、脉络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第二课时二)艺术特色提问: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在《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
),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
由远而近,先物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纤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
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
近在咫尺,若隔天涯。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小结: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由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讲授讲授听课记录5分10分分析分析之愁。
小结出鉴赏诗歌方法:抓住字眼,体味语言。
(板书)叠词作用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学生朗诵,体会叠词的作用。
叠音用得确切不移、形象生动,且增添了音乐美,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
五、分析《行行重行行》一)内容分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学生讲,教师补充:首诗十六句,八句一韵,分为两段。
前一段写离别之苦,后一段写相思之怨。
一句“行行重行行”已刻画出游子漂泊已久矣。
所以会“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所谓“生别离”几近“生离死别”才有下面“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一句是用典。
《诗经·蒹葭》有“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用典的好处在于语短意长,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里就暗示了“从之不得”之意。
开始这几句意蕴层层递进,都是诉说别离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典型的比兴手法。
胡马出于北地,越鸟来于南方,所以会“依北风”而立,“巢南枝”而宿,皆因思念故土。
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但是君“相去日久远”,我“衣带日已缓”,君却“游子不顾反”。
(“反”同“返”)为何“不顾反”讲授提问讲授记录发言听课5分2分3分研究与拓展分析呢?是为“浮云蔽白日”。
这一句历来有诸多分歧。
“浮云蔽白日”一般是指“邪臣之蔽贤”。
(陆贾《新语》)这里或是指游子在外另有新欢;或是指游子在乡里被谗邪所害,所以远走他乡,不顾返家。
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能不“思君”,只是岁月易逝,人生易老。
但临了还不忘叮嘱“努力加餐饭”。
“弃捐”是丢下的意思,可能是指被抛弃或指相思无益。
这一句就是说什么都不用再去说了,只希望君在外好好保重身体吧!《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
”语言这般质朴,竟如家常话了。
这无疑是一首描写思妇之诗。
内容非常浅显,语言近乎白话。
但诗人写来却是回环复沓,一唱三叹。
辛酸的离愁别绪与悲怨之情跃然纸上。
写的是思念,感慨的却是人生。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
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