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资本-帝国主义之于中国的双重使命

浅析资本-帝国主义之于中国的双重使命

浅析资本—帝国主义之于中国的“双重使命”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泪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是产生近代中国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首要原因。

但是,也有人提出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更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1]。

马克思也曾提出殖民者对殖民地具有“破坏性”、“建设性”的“双重使命”[2]。

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帝国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一、资本—帝国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

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

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资本—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

可见,殖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

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的几段话。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他说:“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则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2]根据马克思的原著,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著作的原意和精神以及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

下面就结合马克思著作中的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角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角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

他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

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地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

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

即使殖民主义有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痛苦的代价,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流血与污秽”,蒙受了“苦难与屈辱”。

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所以说这种“建设性使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政治上的影响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军事侵略。

他们倚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进行武力威胁,发动侵略战争,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的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从1840年至1919年的近80年间,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有10多次。

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掠夺中国的大片领土,勒索赔款,掠夺财富。

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野蛮本性。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统治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侵略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当然这种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是逐步实现的。

在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还只是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投降派贵族大臣,如琦善等人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同时,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才终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

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 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

到清末民初又支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并扶植各派系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地盘和进行混战。

不过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并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同时,民族矛盾的愈发尖锐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与民族爱国主义,国家重新回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共同为民族解放努力。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科技知识和资产阶级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三、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文化上的影响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他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他们首先是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首先开放五口,至1895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陆续开放的条约口岸己有40多处。

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基地。

其次是剥夺中国的海关主权。

通过“协定关税”把进口税率压低到5%左右。

外国商品倚仗特权和低关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本国工业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中国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1877年以后始终入超,并越来越严重。

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

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

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另一方面,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促使他们投入反帝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

四、总结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政治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虽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但侵略者的根本目的是不会变的,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

资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两重作用,即破坏性作用和某种程度的建设性作用,主要的、根本的还是破坏性作用。

殖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入侵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总根源。

殖民主义不能把中国带入近代化。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双重使命”的说法,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1] 王晓秋,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2] 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