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管理办法

安全风险管理办法

神东煤炭集团安全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管控公司生产活动中潜在的危险源,全面控制或消除、减少安全与职业危害风险,改进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绩效,保障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 1093—2011)及神华集团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系列企业标准和相关评审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统一了公司安全、职业健康风险管理要求和风险评估的工作要点、方法,明确了公司业务部门及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实施单位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包含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估、管控措施的制定及管控责任落实的全部过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业务部门(简称“部门”)和公司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单位(简称“单位”)。

公司内的承包商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公司主要领导负责对全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督导,分管领导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系统性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估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安监局负责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指导部门及单位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人员岗位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管控措施的制定与落实,负责审核业务范围内各单位上报的岗位及系统性危险源辨识成果,并进行补充辨识和管控措施完善,对单位提出管控意见并跟踪管控。

第八条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辩识及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系统性危险源辨识成果分专业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按部门审核后的意见跟踪管控。

第九条承包商负责承包工程或服务项目履约过程中,潜在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第十条所有员工都应掌握1—2种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危险源辨识,并熟悉本岗位涉及到的危险源管控措施。

第三章安全风险管理总要求第十一条各部门要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小组,落实管理负责人。

负责人每年要组织制定风险评估实施工作计划,明确风险评估对象、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责任人。

第十二条各单位要成立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并针对不同生产系统和工作任务下设风险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应由熟悉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方法的不同层次(包括包含单位领导、科室(区队)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安全员和员工代表)人员组成。

小组负责人应分别由业务分管领导担任。

第十三条各部门、单位每年对全员至少要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及安全风险评估知识培训,使所有员工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并参与危险源辨识,熟悉与其岗位相关的危害因素及风险,掌握风险控制措施。

在组织正式风险评估前,应对参与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第十四条安全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

安全风险评估中应考虑如下因素:(一)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二)工作环境的变化、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带来的风险引起风险。

(三)来自于工作场所周围或之外的、可能对工作场所内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四)所有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可能带来的风险。

(五)对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进入工作场所的外来人员带来的风险(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

(六)向外界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带来的风险。

(七)在安全生产方面应重点考虑:1.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供用电、设备及工器具、危险化学品。

2.作业流程。

3.高空作业、提举工作、焊接、维修。

4.交通事故、触电、坠落、碰伤、烧伤、肌肉拉伤/扭伤、手指伤害、脚/踝外伤。

(八)在职业危害方面应重点考虑:1.煤尘、噪音、振动、照明、通风、高温、过冷、潮湿、人机工效、心理刺激、电磁场。

2.矽肺病、皮炎、肌肉受损、听力(视力)受损。

3.弧光刺伤、紫外线灼伤、窒息。

(九)在工作环境方面应重点考虑:煤的燃烧、油脂的管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

(十)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单位安全生产的所有活动、人员、设备和场所;从地理区域上应覆盖到单位管辖地面和井下全部区域,以及承包商占用的场所和区域;从行政职责上应覆盖到单位内和派出单位的安全生产活动场所。

第十五条各部门、单位每年至少对本部门、单位的安全风险控制情况进行一次回顾和再评估,对本部门、单位安全风险评估成果进行一次整理,并形成新的风险概述,对原辨识成果存档管理。

第十六条各部门、单位每年至少对业务范围内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对适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有效性评审,并分别形成评审报告。

各单位的合规性评价要求要在本单位的制度中明确。

第四章安全风险评估第十七条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形式。

安全风险评估按组织形式分非正式风险评估和正式风险评估,其中正式风险评估又分岗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系统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和持续风险评估。

第十八条安全风险评估的组织要求。

非正式风险评估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动态开展,由小组共同完成或个人单独完成,要与隐患排查相结合,常态化开展。

正式风险评估要按照本单位风险评估小组职责和分工,分专业组织。

其中岗位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评估应由部门或单位分管领导根据业务分工按计划组织实施,每年集中整理一次。

各单位分管领导每季度至少组织对所管辖区域、分管业务系统性危险源进行一次辨识、评估,辨识成果报相关业务部门审核;各部门每季度对各单位上报的系统性危险源进行审核及再辨识。

持续风险评估根据变化实时组织。

编制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前,编制科队(车间)技术负责人要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第十九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原则上采用经验对照法(工作任务分析法、类比分析、现场观察、测量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等)、系统安全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故树分析等),实践中也可采用上述方法的组合。

安全风险评估原则上应采用风险矩阵法。

第二十条非正式风险评估。

非正式风险评估至少包括班前、作业前和作业中动态组织的风险评估;必要时要保留记录。

评估方法、记录形式不做限制。

对于暂时不能消除风险的危险源要纳入正式风险评估成果表中。

一般按如下方式开展:(一)班前风险评估班前风险评估是指召开班前会过程中或之前,根据现场反馈信息及当班任务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

实践中,要与班前会工作任务布置、规程措施贯彻相结合。

每班班前会,带班队长及班组长要组织当班人员对本班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和风险评估,对异常情况(发现新危险源或已辨识出的危险源管理标准与措施不能满足管控需要)必须明确现行的管控措施。

(二)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前风险评估是指班前会后、上岗前及交接班过程中组织的安全风险评估。

实践中要与现场交接班相结合;交接班除交待工作任务外,必须将存在的主要风险交待清楚。

作业前,带班队长及班组长要组织每个岗位人员对所在岗位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并落实管控措施。

(三)作业中风险评估作业中风险评估是指生产作业过程中,根据现场人、机、环管状态实施对现场安全状态进行的评价。

实践中要与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相结合,逐步培育员工“五思而行”的习惯。

即:1.本项工作有什么风险?不知道不去做。

2.是否具备做此项工作的技能?不具备不去做。

3.做本项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不安全不去做。

4.做本项工作是否有合适的工具?不合适的不去做。

5.做本项工作是否佩带合适的防护用品?没有不去做。

(四)安排工作时风险评估从公司业务部门到基层单位领导、业务科室、区队、班组,无论哪一级管理层,谁部署工作,谁负责组织动态危险源辨识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第二十一条正式风险评估准备。

正式风险评估前,一般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一)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成员应包括分管领导、员工代表、内审员、科队或车间的相关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专业人员、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安检员等。

(二)评估小组成员通过培训。

成员要具备:1.必须清楚收集信息和评估信息的方法。

2.有能力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环境因素与影响。

3.有能力区分固有危害、行为危害和程序危害之间的区别。

4.知道工作场所中的主要危害。

5.知道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中环境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收集有关信息。

包括有关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和个人岗位危害辨识结果、安全健康管理文件以及事故统计表、监测报告等,建立并保留工作场所登记表、设备登记表、工器具登记表、材料登记表、工种和岗位登记表、作业任务登记表、风险评估记录、危险物质清册等相关记录、表单。

第二十二条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

岗位危险源一般指生产岗点和作业场所潜在的对作业人员有直接危害的人、机、环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岗位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原则上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时按工作场所以班组、车间、区队(厂、站)逐级进行。

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人、机、环、管进行分类。

风险评估原则上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类。

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一)工作任务梳理。

从岗位入手,识别岗位的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

(二)工序梳理。

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工序步骤,一般从准备、执行和收尾3个阶段分解,步骤一般不超过15步,超过15步时,应对任务进行分解。

(三)识别每个步骤中的危害与风险。

按照任务执行中所暴露的环境、设备和行为,确定潜在的危险。

(四)认定风险类型。

按照危险源隶属的系统,分人、机、环、管四类。

(五)评估风险后果描述。

判定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失的情况。

(六)确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煤矿按照《煤炭工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计规定(试行)》(煤安字〔1995〕第50号)分为8类,即:1.瓦斯事故。

2.顶板事故。

3.机电事故。

4.放炮事故。

5.水灾事故。

6.火灾事故。

7.运输事故。

8.其它事故。

其它单位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分为20类,即: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瓦斯爆炸。

15.火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七)评估风险等级。

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危害的严重性,通过下述方法计算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可能性×严重性风险矩阵表(八)确定风险管理对象。

找出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

根据危险源辨识划分的风险类型确定相应的管理对象。

风险类型为“人”或“管”,管理对象为对应岗位人员;风险类型为“机”,管理对象为对应的设备、设施、工器具;风险类型为“环”,管理对象为对应的作业环境影响因素。

(九)制定风险管理标准。

针对管理对象制定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即要求做到什么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