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近代史试题与答案《中国近代史》试题(第1套)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2、鸦片战争后,————————————的矛盾乃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3、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除加重捐税,广开捐输外,还实行制度进行搜刮。
4、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
5、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
6、洋务派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是由崇厚建立的。
7、19世纪70至90年代,以形式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8、1885年3月的镇南关大捷,导致了法国内阁的倒台。
9、是19世纪末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10、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1、风潮在1911年演变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三部分内容。
13、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
14、中国话剧是由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淑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人于年开创的。
1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选多选少均不得分)1、下面哪些属于“清未新政”的内容?()A、改革官制B、整顿财政C、改革学制、奖励工商D、改革兵制2、下列事件哪些发生在同一年?()①清末新政②同盟会的成立③“成都血案” ④《朴次茅斯条约》的签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签定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有:()A、公使常驻北京B、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C、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D、废除公行制度4、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那些历史性变化?()A、新式学堂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B、废除科举C、科学与经学并重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5、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有()。
A、始终打着维护共和的旗号B、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已C、以分散的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D、以帝国主义为靠山6、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芨留洋热潮”,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表述正确的内容是()。
A、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B、促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C、带动了《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的出现D、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入7、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
A、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B、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C、“银贵钱贱”的现象更为严重D、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8、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的均衡发展B、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C、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D、打破了地域界限聘任人才9、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结果是()。
A、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C、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D、增加了人民的捐税10、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最主要的原因是()。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11、中国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有()。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C、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变化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12、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改为“抚”,主要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13、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主要有()。
A、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B、将京津地区的兵权抓在手中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D、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14、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是()。
A、“皇族内阁”成立B、“成都血案”发生C、宣布“铁路国有”政策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5、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
A、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B、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C、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工作D、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16、1913年,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
A、弥补财政赤字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D、复辟帝制1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苏维埃体制D、人民民主共和制18、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未能取得成功。
19、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
A、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
B、争夺中国铁路投资权。
C、倾销过剩的商品。
D、在华开设工厂。
20、为近代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孙中山B、林则徐C、段琪瑞D、詹天佑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林则徐2、“天京事变”3、《北京条约》4、“东南互保”5、“府院之争”四、材料分析题 (15分)材料一:(1899年)八月二十九日,清廷颁发渝旨,指出:“国家振兴庶务,凡有益一国便于民首,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基,前因商务为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海一带先行试办。
……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之意。
”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准许刘坤一所奏,宣布“农商人等联络群,考求物产”,“在所不禁”,但不准“妄议时政”。
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材料二:在经历了庚子事变后,西太后不得不对基本国策作了较实际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肝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此后西太后于1901年1月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渝,明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职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同上书)材料三:清末新政时期,西太后表示变法决心说:“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礼苴所能挽回厄运。
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
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引自《义和团档案史料》下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戊戌政变以后,清政府在“变法”问题上,其态度以及变法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清末“新政”进行评价。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大量倾销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乐观,试分析其原因。
2、概述191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变化过程,论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套)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陈连升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3、厘金4、俄国5、冯桂芬5、天津机器局 7、官督商办 8、茹费理 9、三国干涉还辽 10、《辛丑条约》11、保路风潮 12、民族、民权、民生 13、二次革命 14、1907年 15、民主与科学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ACD2、D3、AC4、D5、CD6、A7、BD8、C9、CD 10、ABCD 11、ACD 12、C 13、ABD 14、A 15、CD16、C 17、A 18、BCD 19、ABD 20、D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林则徐福建侯官人,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2分)。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1分)。
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积极整顿海防,认真备战,坚决抵抗外国侵略(1分)。
2、“天京变乱”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关系逐渐疏远,宗派色彩日益明显(1分)。
1956年9月,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返回天京,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洪秀全遂诛杀韦昌辉,后又有石达开带兵负气出走(2分)。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大伤元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破坏内部团结,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1分)。
3、《北京条约》时间:1860年(0·5分)。
条约主要内容:确认了《瑷珲条约》中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的规定;将乌苏里江以东以南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并商定于日后对中国西北中俄边境进行勘分(3分)。
后果: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总共强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0·5分)。
4、“东南互保”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1分)。
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2分)。
“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1分)。
5、“府院之争”“府”指总统府,是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以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1分)。
1917年,日本与美国都提出要求中国参战,围绕参战问题,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美国支持黎元洪坚决反对,“府”“院”争斗激烈,后黎被段派流氓包围,黎一气之下遂免去段的总理职务(2分)。
府院之争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在中国的霸权(0·5分)。
府院之争引发了“张勋复辟”,段瓦解张勋复辟后,又迫使黎元洪下台,控制中央政权(0·5分)。
四、材料分析题(15分)1、清政府对“变法”态度逐渐认可和明朗;改革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方面,继而扩展到政治体制方面(5分)。
2、清末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改变及实行“新政”,是鉴于当时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将危机自身统治而被迫为之,其目的是为了平息人民革命,消弭统治危机,因而注定要失败(5分)。
3、清末“新政”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其“新政”的一些内容,亦符合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的潮流,客观上具有进步性(5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大量倾销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乐观,试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