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新).ppt
1.血清标本进行登记造册: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和采血日期等。
2.血清标本采集:
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1ml,放入无菌干燥、带螺旋盖的 血清管内,-20℃保存,及时送检。
3.血清标本采集与送检:
对疑似登革热患者采集发病5天内的血清及时送检,并于两周后抽取
第二次血进行抗体滴度检测。
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
短。
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
屋内、外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感染登革热后的典型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面为突然高热、 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 食。首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 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
4.成蚊或蚊卵的贮存及检测:
蚊子蚊卵收集后及时送市CDC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标本作
进一步病毒分离。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室检查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 临床病例 确定病例
登革热的治疗
治疗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 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为主。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 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 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在环境处理方面
一是要控制水生和陆生植被; 二是要冲刷河道水闸;
三是定期清洗家庭水缸与养花容器;
四是定期清洗家禽和家畜饲养环境; 五是上门收集垃圾并推行垃圾分类管理。
个人预防登革热,做好七措施是关键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 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Aedes aegypti Mosquito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白纹伊蚊体形较小,黑色、间有白斑, 中胸背板上有l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 足各跗节上均有白环,第1~2跗节上的 白环在基部,第5跗节全白。
白 纹 伊 蚊
人 群 易 感 性 和 免 疫 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 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
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
二、控制措施
要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 (1)严格管理传染源 (2)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切断传播途径
灭杀成蚊 清除孳生地
切断传播途径
清理垃圾,对废弃容器进行彻底丢弃 对闲置容器倒放,不留积水
对地下停车场的集水井和沟渠,倾倒机油覆盖
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
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 表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 2 天开始降低, 4-5 天至最
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标本采集及送检
登革热防治总目标
及时发现疫情
预防控制续发病例
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 危害。
登革热流行时的首要任务
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
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
一、现场调查
(1)初步核实疫情 (2)调查准备 (3)个案调查 (4)采样送检 (5)确定病例定义 (6)主动搜索和核实病例 (7)流行因素调查 (8)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9)媒介状况快速评估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 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 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对水生植物勤换水
登革热防控
翻盆倒罐 清理积水 灭杀成蚊
在环境改造方面,做好:封、填、疏、排、清
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积水;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存在问题及困难
消杀人员对灭蚊技术未掌握(加强培训) 器械、药物不足
(财政支持,物业管理方聘请有资质的消杀公司)
外环境垃圾堆积,难以清理
(政府部门协调)
天台被居民占据、围建并上锁,难以清理积水,甚至拒 绝清理(行政手段干预)
Hjf@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 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在气温22~30 ℃条件
下,病毒在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8~14 d 即有传播能力。
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 本病的主要媒介 在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 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 及积水中。
登革热防控知识
概况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 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全世界每 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目前,我国登革热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性病例,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 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 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