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的加热转变.ppt
(1)磁性: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可作为无磁钢,如:奥氏体
不锈钢1Cr18Ni9Ti、OCr25Ni20等是无磁钢。 铁素体、马氏体则具有铁磁性。
(2)比容: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可利用这
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淬火工件体积变 大的目的。
(3)膨胀系数: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
数量); 做图:做出每个温度下奥氏体形成量和保温时间的关系曲线,即得到
了奥氏体等温形成的动力学曲线。
为方便,通常把不同温度下转变 转变相同数量所需时间,综合在温 度和时间坐标系内,这样就得到了 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2)奥氏体等温形成的特点
①存在孕育期(从保温开始到转变开始的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 在高于AC1温度保温时,奥氏体并不立即形成,而是需要经过
●冷却时的临界温度 用脚标r表示: Ar1、Ar3、Arcm。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 了温度;
A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的温度; 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 温度; Arcm----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 A核的长大的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
(1)是通过Fe3C的溶解 (2)C原子在A中的扩散 (3)A两侧的界面向F及Fe3C推移来进行的
奥氏体长大的机制解释
根据Fe-Fe3C 相图,在AC1以上某一温度t1形成一奥氏 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将产生两个新的相 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相界面: γ/ Fe3C,另 一个是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面γ/α 。
无论是退火、正火、淬火、 渗碳等,都首先要把钢件 加热到奥氏体状态。
珠光体 贝氏体
室温:钢
马氏体
时间
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衡相图
2.实际加热(冷却)条件下的临界温度
在加热(冷却)速度大于0.125℃/min时,对临界点 A1,A3,Acm产生的影响:
●加热时的临界温度 用脚标C表示: AC1、 AC3、ACcm;
第一部分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一.A的结构
---奥氏体(A)的形成
二.A的性能
三.A的显微组织
四.A的形成条件
五.A的形成机理
六.A的形成动力学
七.A的晶粒长大及控制
一、奥氏体的结构
1)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2)碳溶解于γ-Fe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有效间 隙半径 0.053nm,碳原子半径0.077nm);
合金元素对Ac3和Ac1影响的经验公式
稳定奥氏体的元素降低Ac3、Ac1,在公式中为 负号。 稳定铁素体或碳化物的元素提高Ac3、Ac1,在 公式中为正号。
●珠光体被加热到A1以上而转变为奥氏体驱动力
P
A转变的驱动力为: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自由能差 △Gv = Gp - Gr
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能均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下 降的速度不同,相交于某一温 度,该交点所对应的温度即A1 (727℃)。右图是珠光体、奥 氏体的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奥氏体显微组织 (晶内有孪晶) 1000×
四、奥氏体形成的条件
1.铁碳平衡相图中奥氏体 形成的形成温度
它是在极缓慢小于0.125℃/min 加热条件下,达到A1 (727℃)时,由珠光体(P) 转变为奥氏体
钢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奥氏体被称为 钢的加热转变或奥氏体化过程。
℃ A1 加热
奥氏体
保温 冷却
奥氏体 合金碳化物 奥氏体高强耐热钢金相组织 500X
三、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其组织形态与原始组织、加热速度、加热转 变的程度有关。主要有三种组织状态:
组织形态 有三种
①通常为颗粒状
②快速加热时可 形成针状
③充分长大后为 等轴多边形状
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所 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
(3)过共析和亚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a)过共析钢(WC1.2%) 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b)亚共析钢(WC0.45%) 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2、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的分析
为什么等温转变温 度升高奥氏体形成
速度加快?
是由于随着温度升高 奥氏体的形核率和长 大速度均增加的缘故
有人做过试验,把奥氏体的形成温度从740℃提高到 800℃时,奥氏体的形核率N增加270倍,而长大速度 G增加了80倍。因此,随着温度升高,奥氏体形成速 度迅速增加。
引言
一、何谓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一般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 阶段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改变金属或合金的 内部组织结构,使材料满足使用性能的要求。
温度/℃
保温
加热
最终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
0
冷却
时间/min
二、热处理的条件?
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 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例如 纯金属:有无同素异构转变,如Al、Cu等金属不能热处理强化 只能形变强化。 合金:根据合金相图判断,有无固体相变或溶解度变化。
●相变的动力学研究的是:转变温度、转变量和转变时间的 关系。
(一)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等温形成动力学TTA图(Time-Temperature- Austenize ) 等温形成动力学即在一定温度下的转变量和转变时间的关系 (即在一定温度下的转变速度)。 ●研究表明,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决定于奥氏体的形核率和晶 核的线长大速度,它受钢的成分、原始组织状态、等温温度 等条件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大小、形 状、空间取向、亚结 构,奥氏体化学成分 以及均匀性
直接影响
转变过程、 转变产物、 材料性能
如: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 击韧性。
研究奥氏体相变十分重要!!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第一部分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第二部分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三部分 珠光体转变 第四部分 马氏体转变 第五部分 贝氏体转变
(b)珠光体团交界处; (c)先共析F/珠光体团交界处。
优先在F/Fe3C界面处形核的原因
① 界面上存在碳的浓度起伏、 结构起伏;易满足形成奥 氏体所需的碳浓度;
② 界面存在缺陷,能量高, 提供能量起伏,此处原子 排列紊乱,位错、空位浓 度高,易满足奥氏体形成 所需能量;
③ 有Fe3C溶解后的补充碳原 子。
珠光体(P)和奥氏体(γ)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 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
奥氏体才能形成。
●△T(过热度) ,则△Gv ,转变速度也就愈快。
奥氏体形成时系统的总自由 能变化
△G= -△Gv+ △Gs+ △Ge
驱动力: 体积自 由能差
阻力: 界面能+ 应变能
1、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1)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建立
试样:厚2mm左右,直径约为10mm的小圆片; 原始状态:每个试样均有相同的原始组织状态; 温度:在AC1以上设定不同的温度,如730℃、745℃、765℃、… 时间:在每个温度下保持一系列时间,如1S、5S、10S、20S… 冷却:在盐水中急冷到室温; 观察:在显微镜下测出试样中马氏体的数量(相当于高温下奥氏体的
④奥氏体的均匀化 当上述残余Fe3C全部溶解时,A中的C浓度仍不均
匀: (1)原来碳化物区域,含C量较高 (2)在原来F的中心地带,含C量较低
这就是有时在淬火钢的金相组织中,发现有类似P 的痕迹原因。继续延长保温时间,通过C的扩散,可 使A的含C量逐渐趋于均匀。
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如下图:
(Fe3C)。此时A中的平均含碳量低于共析含碳量,这种 现象是随着A形成温度的增高而加剧,当P中的铁素体F刚 刚全部转变为A时,实测A的平均含C量随形成温度的增加 而降低。如共析钢:
A化温度℃
735 760 780 850 900
A中碳含量% 0.77 0.69 0.61 0.51 0.46
因此与Fe3C接壤的A中的C继续向A内部扩散,未溶Fe3C 继续溶入A中,直到Fe3C 完全溶解为止。
界面处的平衡浓度为:
Cγ/Fe3c > Cγ/α , Cα/Fe3c > Cα/γ
随着C扩散的进行, Cγ/а 浓度增高,而Cγ/Fe3c的浓度 降低,破坏了平衡,为了恢复平衡,Fe3C势必不断地溶 解,又有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使其含C量升高而恢复到 Cγ/Fe3c ;与此同时,发生奥氏体的C原子向F的扩散,促 进这部分F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其自身的含C量降低而恢 复到Cγ/а。这样,C浓度失去平衡和恢复平衡的反复循环 过程,就使奥氏体逐步地向Fe3C、F两边长大、推进, 直至F消失而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一定时间后,才开始形成。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通常称 为孕育期。孕育期的实质是相变的准备阶段,是所有扩散型相 变的共同特点。 ②奥氏体形成速度不同 开始时速度较慢,以后逐渐加快;在转变量达到50%时,转变 速度达到极大值,以后转变速度又开始逐渐减慢。
③温度越高,形成速度越快。 ④奥氏体刚形成时成分不均匀。
℃ t
注解: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与共 析钢基本相同,但其完全奥氏体化的过程有所不同
亚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时, 还存在自由铁素体,这部分铁 素体只有继续加热到Ac3以上 时,才能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过共析钢则只有加 热到Accm以上时, 才能获得单一的奥 氏体组织。
六、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即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Note:不包括低温的去应力退火等
为什么钢可以进行热处理?
1、α→γ固态相变 可以发生相变重结晶过程。
2、C(碳)溶解度发生显著变化 可以固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