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试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试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试知识点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D.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答案】D【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甲次之,其次是乙,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在该食物链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名师点睛】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花生、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序号代表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是食虫鸟B.乙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甲D.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中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图片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花生、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中甲是细菌和真菌,乙是花生,丙是菜青虫,丁是食虫鸟。

【详解】A. 箭头表示的是物质的流动,其中细菌和真菌能将食虫鸟、菜青虫和花生三种生物的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因此指向细菌和真菌的箭头有三个,从细菌和真菌指出的箭头有一个,图中只有甲符合要求,即甲是细菌和真菌,A不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能将食虫鸟、菜青虫和花生三种生物的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也就是说从细菌和真菌指出的箭头指向生产者(花生)。

通过A选项可知,甲是细菌和真菌。

从甲指出的箭头指向了乙,所以乙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符合题意。

C. 食物链书写要求:①起点一定是生产者;②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③没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④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

通过A和B选项可知,甲是细菌和真菌,乙是花生。

结合图片的内容,可推出丙是菜青虫,丁是食虫鸟。

因此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C不符合题意。

D. 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图中的甲是细菌和真菌。

因此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中只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不缺少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C.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D.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C为分解者,A→B→C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图中②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可表示呼吸作用;图中食物链为A→B,所以⑥不能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图中A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C正确;C是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从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D错误。

4.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受伤猎物的?”实验中,种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

这应属于探究活动的哪一个步骤?()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制定计划D.实施计划【答案】B【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A、此实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故A不符合题意;B、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所以作出的假设应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故B符合题意;C、“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不属于制定计划,故C不符合题意;D、“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不属于实施计划,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下列生态系统中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河流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

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调节能力不如森林生态系统,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B正确。

C.河流生态系统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自动调节能力不如森林生态系统,C 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动调节能力较差,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者只有腐生的细菌、真菌B.所有的植物都属于生产者C.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详解】A.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此外还有腐生的动物,如蚯蚓等,故A错误。

B.通常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和其它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如菟丝子虽属于植物但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依附于其它植物而生存,故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故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故D错误。

故选:C。

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相对数量的柱状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A.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B.甲所示生物群体获得的总能量最多C.若丁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一定会增多D.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丙个体内积累最多【答案】A【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物质。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

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其次是乙,甲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总能量最少,因此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A正确,B错误;由于乙是以丁为食,也就是乙是丁的天敌,若丁的数量锐减,导致乙因食物不足而数目减少,C错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在食物链是“丙→丁→乙→甲”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甲。

所以如果某种不易分解的农药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甲,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8.下列生物中,能产生种子的是()A.银杏 B.葫芦藓 C.铁线蕨 D.海带【答案】A【解析】【分析】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银杏是裸子植物,因此能产生种子,A正确;葫芦藓是苔藓植物,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海带是藻类植物。

因此三者都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BC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9.假设在一个有草、鹿和狼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迅速上升B.保持稳定C.缓慢上升D.先上升,而后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详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