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2.《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
《说文》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说解共用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
原书现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汉朝以后的其他书籍引用,并有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年)校订完成的版本(称为“大徐本”)流传至今。
宋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为蓝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4.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助字辨略:解释古籍虚词的书。
清代刘淇著。
本书是第一本有专用于讲解古籍中虚词的书,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有奠基之功: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
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
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挑。
6.经传释词:《经传释词》,王引之撰,共十卷。
是一本解释经传中所出现虚词的专著。
经传释词主要因声求义,不限形体。
其研究方法包括古注推衍、互文同训、异文互证、同文比例等。
本书尤其注重对虚词的解释。
本书有两个问题。
其一为缺漏甚多,其二是有时会错误解释古书。
7.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
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
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
本书共收虚词四百六十九个字,其中包括不常见的虚字。
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学者比较适用。
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第二版末附有拼音索引,可供查检。
8. 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中国的类书相当于今日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工具书。
类书起源于魏文帝时编纂的《皇览》40余部,其后历代递相沿袭,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原为173卷。
唐代类书相当发达,现存世有四种:《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宋朝有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500卷和《太平御览》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册府元龟》1000卷;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姚广孝编《永乐大典》22877卷,卷册最具规模,惜毁于战火,缺佚甚多,今约仅及原书三十分之一。
清代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成为今日中国之最大类书。
9. 《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欧阳询主编。
《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征引古籍1431种,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
此书100卷,分46部。
设727个子目,全书约百余万言。
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
所引诗文,均注时代。
10. 初学记:唐代类书名。
唐·徐坚撰三十卷。
分二十三部。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艺文类聚》丰富。
创作背景:此书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
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全书共分23部,313个子目。
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
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
"11.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此书材料“只取事类,不録诗文”。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被认为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现存类书之一。
12. 《佩文韵府》类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
清张玉书、陈廷敬奉敕编撰。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
“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
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单字约一万个,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
《佩文韵府》以《韵府群玉》和《五车韵瑞》为基础,再汇抄类书中有关材料增补而成。
本书按平水韵分平、上、去、入四声,收词又分“韵藻”、“增”、“对语”、“摘句”四类。
“韵藻”为阴氏、凌氏两书原有部分;“增”为阴氏、凌氏两收未见补之词;“对语”为二字、三字对使词;“摘句”为以该字为尾的五、七言诗。
13.政书政书原是历史著作的一个门类—典章制度专史。
它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
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
政书一般分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名称中一般有“通”字,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一为记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典、会要,如《唐会要》、《元典章》等。
14.十通:“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十部政书的合称。
(1)通典唐杜佑编著的一部通史性政书,作于安史之乱以后,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并以年代为序,系统地记述了自上古黄帝至唐天宝末年的历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变迁(其中一部分记述到唐代宗、德宗时)。
唐以前史料主要取自群经诸史及魏晋文集等。
唐代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政府档案、诸臣奏议等,篇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是其精华所在。
叙事详而不烦,简而有要。
每门类后都有作者的评论,不乏针砭时政的精辟见解。
(2)通志南宋郑樵编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性政书。
记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典章制度(部分述至唐或北宋)。
共200卷,分为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略25卷。
纪传皆取材于诸史旧文,有增删。
年谱即各史之表。
“略”相当于纪传体史书中的“志”,作者对此用力最勤。
二十略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实祥、昆虫草木等,涉及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较《通典》更为广泛。
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五略,更为前史所无。
(3)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著,共348卷,分24考,叙载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历代典制。
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多为沿用《通典》现成资料而成,只增补了唐天宝以前、续补了天宝以后的史实。
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5考为新设门类。
《文献通考》是研究宋史的重要文献。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前三通”。
(4)续三通和清三通“续三通”上接“前三通”,叙事至明末,材料多取自宋、元、明史。
“清三通”上接“续三通”,叙事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材料多来源于当时文献,颇有价值。
1921年,近人刘锦藻又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上接《清朝文献通考》,叙事止于清宣统三年(1911),分30门136类,记述清后期126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递嬗剧变,材料之丰富,价值之高,仅次于“前三通”。
其中新增外交(分交际、界务、传教、条约诸类)、邮传(分总类、船政、路政、电政、邮政诸类)、实业(分总务、农务、工务、商务诸类)、宪政4考,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情况。
该书与“九通”合称“十通”,记载了从上古至清末的典章制度。
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把清光绪中浙江书局刊本《九通》与《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编成《十通》,影印出版,并附《十通索引》。
15.会要和会典断代式政书主要有会要、会典等。
会要有宋王溥编撰《唐会要》(100卷)、《五代会要》(30卷),南宋徐天麟编撰《西汉会要》(70卷)、《东汉会要》(40卷),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现存366卷)。
清代学者补撰《春秋会要》(4卷)、《秦会要》(26卷,清孙楷撰、徐复订补)、《三国会要》(22卷)、《明会要》(80卷)等。
其中《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等史料价值较高。
就某一朝代而言,会要所收集的材料比“十通”更为丰富、详细。
明清官修的会典,不以门类汇辑材料,而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纲,注重章程法令和各种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