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社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社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社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产业发展计财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新兴的农村社区开始出现。

为进一步探讨总结这些新兴社区中的机械化发展问题,我们对齐河县晏城镇南北社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概述本次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格的方式,从社区自然资源状况、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发展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情况等方面对南街村、北街村、芦庄村等7个自然村近两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主要是调查了解农村新兴社区形成前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和要求,调查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调查了解农民对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化发展模式。

本次调研得到了齐河县农机局的大力支持,为调研的顺利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基本情况(一)自然状况。

齐河县属黄河下游冲击平原,农田耕地土质肥沃,土壤质地以中、轻壤为主。

气侯适宜,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5℃,日照2678.9小时,无霜期217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充裕,水质好。

晏城镇南北社区位于齐河县城正北方,距离县城6公里,是2010年在原南北乡基础上,以晏城镇南街村为“圆心”,半径4公里内的南街村、北街村、芦庄等12个行政村合并而成。

目前社区总人口4913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拥有耕地1.5万亩。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种植面积分别为小麦1.43万亩、玉米1.2万亩、棉花0.20万亩、花生0.04万亩。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2000年以前,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主要以12马力小四轮拖拉机为主导,配悬挂式小麦收割机、农田机耕、农田播种、肥料运输;195柴油机、7.5千瓦电机用于农田灌溉、粮食加工、畜牧铡草、小麦玉米脱粒等;近几年来,由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清理推动农业机械开始由“量”增加为“质”的提高,大动力、低能耗、一机多用机械得到快速发展,50马力、70马力、8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挖掘机、农用运输车等专用机械逐年增加。

目前,该社区拥有拖拉机883台,各类配套机具787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3台,配套农具207台套。

小麦联合收割机3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5台,秸秆还田机100台、旋耕机100台,保护性耕作机具20台。

小型拖拉机主要从事田间运输作业,田间作业基本由大中型农业机械取代。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社区内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总体较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小麦、玉米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棉花、花生在机耕、机播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在收获作业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业机械已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

晏城镇南北社区主要农作物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情况(三)农机社会化服务情况。

随着辖区内农机化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00年以前,辖区内农机社会化服务主要限制在小型农业机械村内社会化服务;2000年以来,辖区内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从事对外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大户逐年增多,大型机具相对集中,跨区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

2010年,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了7个。

另外,社区内还正式注册成立了晏城镇银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入户农户400户。

合作社不但为社区内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外,也外出进行跨区作业,从而使辖区机具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今年辖区所有外出机具跨区作业面积1.4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

从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内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特点非常突出。

社区共有劳动力2500个,但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只有1270个,仅占全部劳动力的50%。

南北社区的形成进一步加速了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的发展。

今年,有3000亩新流转土地为合作社集中经营,合作社对放弃土地经营的农户给予每人每年800元的补偿。

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机械规模化作业的发展。

(五)资金投入情况。

从调研情况来看,加大财政投入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尤其近几年,国家扶持政策的激励和农机化先进技术宣传推广的引导,促进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010年社区享受县及以上财投入1500多万元,其中120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房屋建设补贴,改善农民生活条件;30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形势分析随着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南北社区农机化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加快大型机具发展的机遇。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实行一家一户按人均分配,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土地分配极为零散,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土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农机具。

近几年,随着晏城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机社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小四轮拖拉机和一些小型农具已经开始逐步淘汰,退出农机作业市场,农业机械发展大型化出现可喜局面。

但是每家每户拥有农业机械的局面依然存在,农机具的存放是晏城镇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大问题。

目前晏城镇南北社区内有农用拖拉机883台,各类配套机具787台套,另外还有其他农业机械设备近千台。

合村并居以后,村民农业机械存放成为一大问题,原来农民在自家院子周围可以随意停放机具,目前由于统一规划,集中定居,机具停放受到了限制。

大部分机具仍然无处停放,发展大型农业机械,进一步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土地流转的机遇。

虽然,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逐渐替代小型农机具的发展趋势在晏城镇农机化发展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一家一户的土地面积较小而且较为分散,给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上带来不便,一些大型、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难以在小块田地里作业;既使勉强可以作业,也难以充分发挥机械效能,造成较大浪费。

由于地块分散,且分属于各家各户,种植的作物品种不一样,作业时间差异很大,作业时必须绕来绕去,田间转移、空行时间长,非常不方便,随着合村并居的不断深入进行,农民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已经不在像原来那样方便,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有偿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享受转让土地经营权后的收益。

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前农机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

(三)加快合作社发展的机遇。

如今,通过合村建区,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也为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该社区适时建起银河粮食种植合作社、银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基础上,让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合作社的使用权“三权分离”。

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流转等形式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成立农业生产服务队,进行日常田间管理,农机合作社统一调配、存放、管理和维修保养农机具,统一组织作业,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和装备水平将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一变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四、调研启示目前,我省进入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机化事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化发展问题,对于做好农机化发展规划和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土地流转、规模化作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同时,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财政扶持政策又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发展动力,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二)农机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全省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管理、安全监理、试验鉴定、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维修及社会化服务等农机化发展支撑体系,为全省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组织保障。

随着国家对农机化投入的大幅增长,各地加快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有了资金保障,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得到了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开始由“量”增加转向“质”的提高,大动力、低能耗、一机多用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增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

(三)农机化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农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替代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还吸纳和稳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

农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增强了服务功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推动农民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四)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为村容整洁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支持。

伴随着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直接机械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秸秆揉丝青贮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有效控制了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村容整洁立了头功。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等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的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新型节能机械与老旧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加快了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五)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大力开展,促进了现代农业文明建设。

全省通过开展“农民满意农机”的评选活动,有效的实施农机产品质量管理,保障了农机质量、促进了农民品牌意识、维权意识的建立,推动了农村诚信文明的建设,促进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

农机培训引导农民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等知识技能,提高了机手的素质,使农机从业人员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生活得更加体面。

也就是说近10%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机使用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从中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齐河县晏城镇南北社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