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分析在社会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 , 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 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各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角落。
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活跃的知识群体 ,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是最具有前瞻性的 , 而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
因此 , 关注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 , 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导向 ,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 , 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为了对大学生的消费有个比较深入和直观地了解 , 我们对辽宁省大连市某大学的 750名同学进行了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 , 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654份, 试卷有效回收率为87.2%。
调查问题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涉及到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 , 家庭收入情况,月消费状况以及其他消费状况等方面。
随后, 我们引导大学生作了一系列关于合理消费的座谈、讨论等的活动 , 旨在验证调查的准确性和督促学生开展关于合理健康消费的自我教育。
然后 ,通过了解以前有关院校和其他院校所作的关于消费的问卷调查 , 对此次问卷调查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通过这些活动 , 我们对大学生当今的消费情况和观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 并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一些建议。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1、大学生消费状况基本合理 , 但普遍偏高 , 对家长依赖性强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 , 他们的消费观念基本上是理性的。
在调查以及后续的讨论中我们发现 , 质量、用途、性价比是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 , 讲求实效、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这种消费观念在现行的条件下分析起来是合理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固定经济收入 , 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通过自己兼职挣钱的并不多 , 这就使得他们每月可以支配的钱是固定的 , 而这笔钱的主要消费用途是日常生活用品和伙食开销。
在长时间的大学生活中 , 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合理的理性的消费观念 , 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尽量谨慎消费 , 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
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偏高。
调查显示 ,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平均月消费水平在 500元以上的 , 占调查总数的 59.3% , 其中有 10.1%的同学月消费额在 1000 元以上 ; 消费在 300-500 之间的学生数占 31.7%。
除了必需的日常生活消费外 , 衣物、化妆品、日常通讯、上网等费用占了学生消费额很大部分 , 而学生们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是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尽量追求高的质量。
大学生的群体消费水平要高出其他社会群体正常的生活水平。
在被问及经济来源时候 , 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其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是父母 ,占到学生数的 93.1%,有 24.4%的学生正在通过勤工助学等途径补贴部分生活费。
可以看出 , 通过自己挣钱填补生活费的同学并不多 , 对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
但有半数以上的人很希望有机会靠自己打工来填补部分生活费。
调查中,有35.8%的学生的月消费额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以上 , 基本上是家长给多少花多少。
2、追求时尚意识依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市场当代大学生中 ,20 岁左右的青年占绝大多数 , 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 ,敏锐地把握时尚 ,唯恐落在时代潮流的后面 , 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各种电子产品的消费上 , 在此次调查中 ,有手机的学生占总数的 94.4%,其他比如电脑 , 数码相机,MP3等也成为消费的主要项目;再次,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服装,饰品,发型等方面的新潮。
从消费调查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 , 男生买衣服的宗旨是不买则已 , 要买就买质量好的、价格高的 ; 女生买衣服则总是买个不停 , 只要自己喜欢的、流行的都会买回来 , 不喜欢不流行了 , 马上就不穿了。
成套的品牌化妆品也成为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女生的最爱。
另外 , 做头发则成为女生消费的另一重要方面 , 染发、烫发、拉直、做营养只要是能美一回,许多学生愿意付出一大笔代价。
“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 , 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一件商品的第三大因素。
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 , 会否购买名牌产品” 时, 80%的学生表示肯定。
3、大学生消费倾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处于各种思潮的包围之中 , 深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精彩。
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原来饮食、书籍消费了 , 网络、旅游、集体活动、手机、电脑、运动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的热点 , 大学生消费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反映出大学生走出校园 ,融入自然、社会 , 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心理渴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 现在学生的每月交际消费也占有很大比重 ,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点, 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得了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吃上一顿 , 否则被视为不够交情。
大部分学生每月聚餐请客的消费在 50-80 元之间,更有 4.85%的同学在这一方面的月均消费达到200 元以上。
4、理财观念淡薄 , 财商普遍偏低“财商”这一概念的提出者罗伯特 ?清崎指出 , “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有关系 , 它测算的是你能够留住多少钱以及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财商”这个概念还是很陌生的 , 而他们的财商却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
调查中,55.8%的同学从来没有记帐的习惯 ,32.1% 的同学表示以前有过但是现在不记了 , 也就是只有很少一部分( 11.1%)同学现在正在记账。
有 26.5%的学生正在攒钱 , 从来不攒钱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 34.8%,而攒钱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为了以后能够自己支付购买奢侈品(MP3,电脑等)的消费。
更有16.6%的学生选择在月底将本月的全部生活费花光。
另外有 72.2 % 的男生曾经有借钱度日的经历,而女生几乎没有。
这些数据说明 , 当代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还没有相应的理财观念和水平 ,以至很多学生月消费超支 , 男生表现尤为明显。
5、消费差距拉大 , 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调查数据表明 , 月均消费在 300-500 之间的学生数占调查人数的 31.7%, 月均生活费在 500-1000 元之间的占调查总数的 49.2%,月消费额在 1000-1500 元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 8.7%, 月消费在 1500元以上的占调查学生数的 1.4%, 但是也有9.02%的学生月均生活费不足 300元。
可见, 学生群体消费中差距很大 ,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 , 这种差距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 , 随着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 相信此种状况会逐渐得到改善的。
6、恋爱消费支出不合理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 大学生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信条 ,用时下流行的一句歌名可以形容为“死了都要爱”。
恋爱学生每月用在这一方面的钱多在 100-200 元, 高者达到几百元。
多出的这部分钱一是找各种理由向家长要 , 另外就是把自己本应用于其他方面的钱消费在恋爱上 , 即所谓的“省钱” , 甚至有部分学生故意拖欠学校学费 , 把学费用在支出两个人日常的各种生活消费上。
从调查看 , 大学生恋爱日常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娱乐等方面 , 而礼品消费则是恋爱消费中绝对“大头” ,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 , 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 , 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 , 多则数百元 , 甚至有几千元者 , 如果在校外租房 , 每月还要支付200-400 元的房费。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任何一种消费行为的背后 , 都有一种或积极或消极 , 或健康或不健康 , 或进步或腐朽的思想意识在起支配作用 , 也就是说 , 消费现象是标 , 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是起主导作用的本。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的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 , 也是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的 ,这些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 , 也与家庭、学校缺少正面的引导有关。
1、社会环境原因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 全方位的接触社会 ,社会中的一些攀比风气、奢侈浪费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大学生的思想,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 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大学生高消费的心理。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的发展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 ,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 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 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 , 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家庭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 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 , 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 ,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 , 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 , 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
问卷调查中 35.8%学生月消费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 ,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 , 创造了个方面的条件 ,使他们有优越感 , 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 , 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
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 , 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3、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 ,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 , 在家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 ,中学面临高考的压力 ,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 ,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 , 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 ,不知当家的困难 , 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 ,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 , 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 ,不会有计划地开支 , 每当钱化完了 ,就利用种种理由向家里“诉苦” ,钱就邮来了。
此外还有虚荣心在作怪 , 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 , 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
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成熟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是偏高、不合理的 , 这与教育薄弱和管理有关。
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误导性的报道 , 片面报道一些以奢侈品消费和生活享受为主题的内容 , 为大学生做出错误的消费导向。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 ,没有教育到点子上 , 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
学校内和周边地区开设的众多餐厅、超市、网吧等娱乐场所时刻吸引着大学生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