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昆明出口加工区围网内标准厂房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昆明出口加工区围网内标准厂房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单位:项目负责:技术负责:执笔:审核:审定:校核:总工程师:院长:提交单位:提交日期:目录1.前言 (1)1.1 拟建场地位置及工程概况 (1)1.2 勘察目的任务与技术标准 (2)1.3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概况 (4)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6)2.1 地形地貌 (6)2.2 地质构造 (8)2.3 地基土 (8)2.4 地下水 (11)2.5 土的胀缩性 (16)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6)3.1 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 (16)3.2 地基土的工程特性评价 (16)3.3 地震效应评价 (19)3.4 地基均匀性评价 (20)3.5 基础持力层与基础型式分析 (21)3.6 沉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23)4、基坑工程评价 (23)4.1 基坑开挖地段地层结构 (24)4.2 基坑开挖支护及地下水控制 (25)4.3 地下室抗浮评价 (27)4.4 基坑开挖及监测 (28)4.5 基坑施工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分析 (28)5、结论与建议 (29)5.1 结论 (29)5.2 建议 (30)6、附表(与报告正文合订)7、附件(与报告正文合订)8、附图1.前言1.1 拟建场地位置及工程概况受******************委托,由*************对其拟建的“**********************8厂房”工程建设场地进行详勘阶段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工程场地位于*********************,拟建场地北侧为**************食堂,场地南侧为市政道路,场地西侧为***********,场地东侧为已建物流仓库,周边市政道路发达,公共交通方便。
目前场地均被填土覆盖,填土上部为杂草,地形较为平缓,施工条件较好。
规划建设净地面积7093.29m2,净用地面积6533.37m2,道路面积559.92m2,地上建筑面积11933.04 m2,地下建筑面积3019.25 m2,建筑占地面积1988.84 m2,建筑密度30.44%,容积率1.83。
规划建筑主要包括6F酒店一幢含一层地下室,框架剪力墙结构;6F标准厂房一幢含一层地下室,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23.85m。
整个场地均含1层地下室。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
据项目工程建筑规模和特征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3.1.4条规定,综合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3.0.1条之规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2条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1.2 勘察目的任务与技术标准1.2.1 勘察目的、任务勘察目的:遵循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对拟建设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岩土进行初步分析、评价,提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所需岩土工程资料。
本次勘察具体任务为:(1)查明场地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2)查明场地内地基土的类型、深度、分布和工程特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特征值。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提供抗浮验算的地下水位,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查明埋藏河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5)提供各主要土层的渗透系数、基坑开挖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
(7)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8)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9)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
采用桩基时,应查明可液化土和特殊岩土的分布及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10)评价成桩可能性,论证桩基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
(12)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和图件。
1.2.2 技术标准勘察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包括:(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0年版);(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8)《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2011;(9)《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GB50112-2013;(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1.3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概况1.3.1 勘察方法及采用的技术手段勘察方法:遵循上述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互配合、相互验证,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并充分利用本场地初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真、精心编制勘察成果报告。
勘察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工程地质钻探、工程地质测试(即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采样与室内测试(包括常规土工试验、固结快剪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土的膨胀性试验、土颗粒大小分析、有机质含量分析、水质分析、土质分析)及勘察点工程测量。
1.3.2 勘察工作概况(1)工作布置依据建设方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布置图、设计方对本项目的勘察要求及相关项目工程资料,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按建筑物边线、轴线及角点布设,勘探孔深度按拟建多层建筑桩基方案设计要求考虑。
酒店部分共布置勘察钻孔6个,控制性钻孔3个,孔深35.0m,一般性钻孔3个,孔深30m;厂房部分公布置勘察钻孔12个,控制性钻孔4个,孔深35.0m,一般性钻孔8个,孔深30.0m;基坑部分在充分利用建筑物钻孔的同时另布置勘察钻孔12个,孔深20.0~25.0m。
各勘察钻孔的平面布置和各钻孔控制深度,详见附图1。
(2)工作量勘察工作由昆明分院负责组织实施,并编写、制印勘察成果报告。
室内土、水测试由我院测试研究所完成。
本次勘察于2013年1月5日勘察设备、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并于2013年1月6日对勘察点进行定位放线,完成勘察点测量30个,自2013年1月6日勘察各项外业工作正式开始,至2013年1月14日结束,所投入的钻探设备为2台套,勘察历时10天,全部完成详勘布设的30个钻孔,土工试验于2013年2月2日结束,所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详见插表1及附表2。
勘察钻孔的孔口标高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系统,孔口坐标为1987年昆明市城市坐标系统,由建设方提供的2个控制点(位于场地西北侧顺通大道上)引测而得。
控制点坐标:JGQ1:X=2564563.21,Y=895228.71,H=1916.701;JGQ2:X=2563572.85,Y=895488.89,H=1904.863。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插表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昆明断陷盆地东部边缘,场地北侧为昆明出口加工区食堂,场地南侧为市政道路,场地西侧为顺通大道,场地东侧为已建物流仓库,属山前冲洪积缓坡台地地貌。
场地原为长满杂草的空地,勘察期间,场区经人工整平,整个场地相对较为平坦。
地面标高为1906.51~1907.85m,最大相对高差1.34m。
拟建场地地形地貌照片1~3。
拟建场地地形地貌照片1:*拟建场地地形地貌照片2:*拟建场地地形地貌照片3:*2.2 地质构造据《1/20万昆明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拟建场地区域上位于“川滇经向构造带”东部,普渡河断裂纵贯全区,为纬向、经向、华夏系及山字型构造复合交接部位。
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工程场地位于黑龙潭~官渡断裂与白邑~横冲断裂之间,区内无活动性断裂通过,故地质构造对拟建建筑物的影响极小,勘察场地地壳稳定分级为次稳定区。
2.3 地基土勘察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按场地地基土成因类型、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可划分为3个单元层8个亚层及4个透镜状土体。
岩芯照片见照片1~2:岩芯照片1:*岩芯照片2:*各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活动层(Q ml):①1耕植土:灰褐、褐红色,结构松散,欠固结,由粘性土混碎石组成松散,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厚度0.30~0.40m,平均0.38m。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①2素填土:灰、灰褐、褐红,稍湿,可塑~硬塑,局部坚硬,主要由粘性土混碎石颗粒组成,局部地段上部为素混凝土地坪,为近期填土,结构松散、欠固结,力学性质不均匀。
整块场地均有分布,其下部为薄层耕植土,厚度较小,性状与填土相近,将其并入填土层。
(2)第四系洪积层(Q al+pl):②1粉质粘土:灰、灰褐、褐红夹浅灰色,可塑~硬塑,局部坚硬,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27MPa-1,标贯试验锤击数N k=7.50击。
顶板埋深0.00~0.40m,厚度0.50~3.60m,平均厚4.55m。
整块场地均有分布。
②1a粉质粘土:灰、灰兰色,软塑~可塑,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51MPa-1,标贯试验锤击数N k=2.67击。
顶板埋深0.50~3.70m,厚度0.70~3.70m,平均厚度1.89m。
呈透镜状分布于②1层粉质粘土中。
②1b粉土:灰、灰兰、灰黄色,中密,中等压缩性(a1-2=0.15MPa-1)。
粘粒含量百分率8.00~16.30%,平均13.47%,摇振反应中等,切面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中等。
顶板埋深 1.30~5.60m,厚度0.90~3.30m,平均厚度2.06m。
呈透镜状分布于②1层粉质粘土中。
②2粉质粘土:灰、灰兰、浅灰黄色,可塑~硬塑,中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1-2=0.30MPa-1,标贯试验锤击数N k=7.27击。
顶板埋深1.90~7.40m,厚度1.70~5.80m,平均厚度5.1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