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示范园建设方案【篇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实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建园、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园、招商引资引企建园、科研机构产学研对接建园、政策扶持项目建园等多种建设模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都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省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二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区域性相融合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1、扩面增量:围绕蔬菜瓜果、畜禽水产、苗木花卉、特经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一批千亩连片特色种植、千栋连建设施栽培、万头以上生猪养殖、一百万只以上家禽养殖、百头以上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小区。
2010年全市发展各类特色种养小区380个,较上年341个增长11.4%。
打造“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群体,做大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2、规范提升:在全市341个特色农业小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10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百园提升”工程战略。
园区集中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集成;集中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集约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中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中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
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推进、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效农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先进科技示范区和安全生产展示区3、打造一批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推动已建肥东白龙长王、肥西官亭马河湾、丰祥、肥西严店苏小、西郑岗、长丰造甲宋岗,在建的肥东八斗大张、长丰杨庙十井、长丰朱巷庞孤堆、梁圩七个万亩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项目园区建设;着力推动包河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产业园、包河牛角大圩万亩现代农业观光园,肥东陈集乡陈集村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肥东民族乡万亩亩设施栽培产业园、元疃镇丰宝万亩食用菌产业园、撮镇镇建华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长丰以水湖为核心万亩设施草莓产业园、吴山车左、桥冲万亩南冬瓜旱作农业示范园,肥西以高刘为核心万亩大葱种植产业园、三河以西湖为核心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发展:将大圩镇东大圩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园区与烟墩丙子渔场、万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牛角大圩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融为一体,打造环巢湖15公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区;立足庐阳、蜀山区生态区位优势,将庐阳蓝斯凯、禾润农业园区、千亩设施栽培园区和千亩早西瓜基地,与蜀山区汤氏园艺、林艺园艺、蜀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串联成珠,打造环北城15公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区;以马鞍山现代牧业2万头奶牛养殖园区、民族乡万亩设施栽培基地为核心,新安、健达、旺盛、宏峰、桂和、鑫华、鑫顺、发忠众多养殖园区,及丰宝、福泉、金色大地、汇景农业、新世野等众多种植园区星罗棋布,打造全省一流店白路20公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低碳农业,与肥东新城农产品加工园区遥相呼应;将三岗苗木产业园、严店万亩露地蔬菜产业园、三河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链接成带,两侧一公里分布着存安苗圃、山河园林、湖光葡萄、田野菌业、景南农业、西湖莲藕、丰隆莲藕、昌隆莲藕等众多农业园区,着力打造合铜路15公里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四、工作重点1、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紧紧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结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园区建设要突出主体产业,综合性产业园区明确一个适合当地的主体产业,专业性园区要形成鲜明特色,园区主体产业产值比重要达到70%以上。
园区要达到一定规模,实行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
2、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
充分运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先进养殖设施等先进设施,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
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子种苗中心。
3、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园区建设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
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发挥园区技术优势,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4、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园区建设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在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切实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篇二:龙山镇农业产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龙山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我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示范园已成为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带动劳动力就业、加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型产业。
为加强龙山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建设与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政策,结合我镇农业和镇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制定龙山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龙山镇位于安龙县北面,距县城约39公里,地处安龙、兴仁、贞丰三县结合部;其中通往兴仁县城38公里、通往贞丰县城约36公里。
全镇辖15个村,162个村民组,国土面积144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7210余户,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达83.6%,以布依族、苗族为主。
二、自然资源龙山镇属亚热带气候区,常年温暖温润,无霜区长达290天左右,最高海拔1988米,最低海拔738米,年降雨量1580米。
龙山镇是农业镇,同时也是贵州省重要的产煤乡镇之一,辖区内有5家煤矿,原煤产量250万吨。
2013年全镇财政总收入完成21890万元。
龙山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灰石、陶瓷土、锑、钾等。
三、发展现状近年来,我镇农业生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国家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本镇的土壤、气候、海拔等自然优势,实行“低海拔种菜(早熟蔬菜),中海拔种优质稻,较高海拔种桑(养蚕)、烤烟、中药材,高海拔种茶”的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形成以“早熟蔬菜、优质稻、烤烟、种桑养蚕、中药材、茶叶”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镇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形成了“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发展格局。
四、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按照“规划先行、绿色环保、产业支撑、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品牌创建”原则,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在确保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保有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
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特色,树立品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我镇农业基本实现“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为推进富民强镇、构建和谐新龙山做出积极贡献。
五、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镇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成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远辉(党委书记)副组长:韦其波(党委副书记、镇长)岑刚(人大主席)饶代霞(副镇长)成员:吴应才(林业站站长)叶树成(农服中心主任)韦天润(国土所所长)杨秋(财政分局局长)杨仕泽(水利站站长)夏东升(扶贫站站长)下设办公室扶贫站,由夏东升兼办公室主任,成员陈宣佑。
六、规划目标到2013年底,龙山镇基本形成“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的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围绕农民增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粮菜畜禽等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示范园点1、下坛村早熟蔬菜示范园点基本情况:龙山镇蔬菜基地位于龙山镇下坛村,距离镇中心约6公里,距离安龙县城约35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组561户2859人。
村境交通便利,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4500~7000℃,常年平均气温15.8~16.5℃,无霜期300~340天,冬春温暖干燥,气温高,回升快,海拔在760~850米(村平均海拔760~1100米),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村内可适宜发展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达4000余亩。
2012年在龙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镇矿共建手拉手,扎扎实实帮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引资推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在下坛村发展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