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号:
构造地质学作业(五)
一、名词解释
1剪节理与张节理——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2 断层效应——是指断层作用引起的各种现象,主要指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层关系变化和岩层的视错动,以及褶皱和不宽度的变化和轴迹的视错动。
3 地堑与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
单个小型地堑
在露头尺度上即可看到由两条相向倾斜正断层组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共同上盘下降,
两条断层的下盘上升。
地垒与地堑恰好相反,由两组走向平行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
在简单情况下,由两条正断层组成的地垒,中间共同的下盘上升,两侧的断层上盘下
降。
4 花状构造及负花状构造——走滑断层自下而上发散为若干条次级断层,在剖
面上呈花状形态称为花状构造。
负花状构造是离散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局部张扭应力
场中形成的构造,一套凹面向上的正断层构成了似地堑式构造。
5 走滑断层——走滑断层是走向滑动断层的简称,指的是位移方向与断层走向
相同或相近的大型平移断层。
6 双冲构造——也称为双重逆冲推覆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
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7 糜棱岩——由韧性变形作用形成的存在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的细粒化岩石。
8 鞘褶皱——韧性剪切带中一种特殊的A型褶皱,形似剑鞘而得名。
9 韧性剪切带——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的高剪切应变带。
10 裂谷——在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切割深,发育演化
历史长,常具有地堑型式。
二、填空
1.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将褶皱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2.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
3.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
顺层节理.
4.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5.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和断盘。
6 .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左旋) 平移断层和右行(右旋)平移断层两类。
7 牵引褶皱常常出现在逆断层的一侧,褶皱越紧闭说明水平挤压力越大。
8 飞来峰是指原地岩块上残留的外来岩块。
而构造窗是指外来岩块中露出由断层圈闭的小片较年轻地层。
9 剪切褶皱(滑褶皱)在形态上的典型样式是相似褶皱褶皱。
10 逆冲推覆体在逆冲方向上依次分为根带、中带和锋带三个主变
形带,以及相关的后缘带和外缘带。
二、简述题
1.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及其识别标志?
答:节理按力学性质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剪节理是剪应力作用发生的破裂面,其特征为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远,沿倾
向切割深;节理面平滑;擦痕发育;充填脉平直;常切割砾石;多组成X型共轭节理
系或近等距的单组节理带;剪节理有时表现为由斜列小节理组成的羽列带;节理尾端
常形成折尾、菱形结环或分叉.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其特征为产状不稳定;节理面粗糙弯曲;
常无擦痕;多绕砾石而过;常有脉岩充填,且短而粗;其组合形态呈侧列状、锯齿状、
放射状、同心环状,以及树枝状、网格状等;尾端多呈树枝状,并可形成杏仁状结环
及各种不规则形态.
2.断层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答:识别断层的标志有如下几方面:
1地貌标志:断层活动及其存在,常常在地貌上有明显的表现,这些由断层引起的地貌现象就成为识别断层的直接标志。
(1)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的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3)错断的山眷错断的山脊也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运动的结果。
(4)串珠状湖泊洼地:如我国云南东部顺南北向小江断裂带分布的一串湖泊和盆地等(5)泉水的带状分布泉水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6)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2构造标志:断层活动总是形成或留下许多构造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判别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
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构造强化有:(1)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2)节理化、劈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3)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3 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是识别断层的重要依据。
4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
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5岩相和厚度标志:如果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两侧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
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1)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引起断层两侧沉积环境的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著差异:(2)断层的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3 何为同沉积断层?有何特征?
答: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的过
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
边缘的断层不断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在大型盆地内部也常有次级同沉积断层出现。
同沉积断层有以下主要特点:(1)同沉积断层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常呈
上陡下缓的凹面向上的铲状;(2)上盘即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这是同沉积断层最
基本的特征和识别标志。
同一地层在下降盘与上升盘的厚度比称为生长指数,生长指
数反映了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强度;(3)断距随探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
因为断距是累积的,所以任一标志层的断距都反映了这层形成以前断层活动引起的断
距之和;(4)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一般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
延伸,背斜顶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的轨迹与断层面大致平行。
4 何为变质核杂岩?有何特征?
答:变质核杂岩是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弯
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人岩构成的隆起。
变质核杂岩特征如下: (1)变质核杂岩由深层抽拉抬升的变质基底(下盘)和
变质变形较弱的盖层(上盘)组成,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十余公里至数十公
里,呈分散孤立的弯隆状和短轴背形状产出。
(2)基底与盖层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
正向拆离断层分隔;基底岩石属塑性变形域,内部有岩体侵人,变形强烈;顶部总是发
育一条厚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糜棱岩带,糜棱岩化随着与拆离断层距离的增加而
减弱,向探部过渡为正常片麻岩。
(3)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
犁式,其上盘以发育多米诺式断层为特征,亦有次级顺层断层并使地层拆离减薄和缺
失,使得地层柱中的上部地层直接覆于基底变质杂岩之上,变形一般属脆性域。
原始
拆离断层可因弯隆作用而呈弯状。
在长期发展中可形成不止一条拆离断层所组成的拆
离断层系。
(4)拆离断层(带)内岩石强烈破碎,与其接触的糜棱岩带的顶部可卷人碎裂岩化而形成绿泥石微角砾岩〔超碎裂岩);顺拆离断层倾斜向下,经脆—塑性过渡域而趋近塑性域,碎裂岩带逐渐转变为狭窄的网状韧性剪切带,进而汇人糜棱岩构成的韧性剪切带。
通常,拆离带的上边界发育成统一的大型脆性破裂滑动面,即盖层的主底剪切面(带)。
5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标志有哪些?
答: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方向,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2)不对称褶皱;(3)鞘褶皱;(4)S-C面理;(5)“云母鱼”构造;(6)旋转碎斑系;(7)不对称的压力影;(8)“多米诺骨牌”构造;(9)曲烦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