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

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

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

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

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

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

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

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1984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了不偿还的股票。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揭开了资本市场的神秘面纱。

(二)、1985—2001年,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这段时期,金融开始向法制化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商业银行的职能开始逐渐明晰,业务范围开始扩大,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建立,资本市场开始发展,股票交易,期货等陆续规范,使金融体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并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5年1月1日,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使中国银行业监管向法制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8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

城市信用社的发展从此步入正轨。

1986年至1988年的三年间,我国的城市信用社规模迅速壮大,构成了我国城市信用社现行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0年11月,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自此,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

证券委和证监会的成立迈出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至此,专业银行的发展正式定位于商业银行。

1994年3—4月,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标志着政策性银行体系基本框架建立。

1995年金融体系法制化的一年,标志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

1996年7月,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启,1996年9月开始,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400
多个县联社逐步与中国农业银行顺利脱钩。

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保险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和分业管理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99年5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对资本市场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金融发展历程及成就。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改革步伐加快,并正式得分步骤的对外开放。

2003年3月10日《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至此,中国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格局形成。

中央银行在三次变革后,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同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全方位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分工监管体制形成,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从而明晰了国有银行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督促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新的国有银行的运行机制。

200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正式颁布实施,2004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开展人民币业务,2004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颁布实施。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2008年10月8日,是美国金融危机最“冷”的一天,却是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心中最“热”的一天。

在这一天,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开业,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专门表示感谢,他对马蔚华说:“你们是冬天里的一股春风。

”开设纽约分行,是招商银行这家中资银行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这也是美国自1991年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分行,开创了美国对中资银行市场准入17年的新纪录。

实际上,在全球肆虐的金融危机中,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都表现出了极强
的抗风险能力。

2008年底,按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进入全球最大15家银行的行列;从全行业看,利润总额、利润增长率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均名列前茅。

三、我国金融业现状:
(一)、银行业: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73.7万亿元,是1978年的388倍,年均增长21.2%。

盈利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为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做到了“独树一帜”。

(二)、证券业:截至2009年7月底,上市公司达1628家,沪深股市总市值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市值全球排名第三。

境内资本市场累计股票融资2.5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2.9万亿元。

(三)、到2008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20家,实现保险费收入9784.1亿元,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市场规模增长2000多倍,保费收入的国际排名达到第6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到3.7万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