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
质粒的优点:
(1)体积小,易分离和操作 (2)环状,稳定 (3)独立复制 (4)拷贝数多 (5)存在标记位点,易筛选
E. coli的pBR322质粒是一个常用的克隆载体
第二节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
可遗传、自发或诱变产生 狭义:点突变
基因突变 广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野生型(原始性状) 基因突变 突变型(新性状)
一、三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1、经典转化实验 肺炎链球菌: S型:菌体具荚膜,菌落表面 光滑,有致病能力。 R型:菌体无荚膜,菌落表面 粗糙,无致病能力。
1928年,F.Griffth作了3组实验:
1944年,Avery精确重复了转化实验,确定了转化因子
实验证明,将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粘质沙雷氏菌产色素,斜面 和液体在25 ℃培养产生红 色色素,在 37 ℃条件下培 养则不产生色素。
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
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错误
+
错误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3)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倒位
2、自发突变:无人为因素下的低频率突变原因: (1)背景辐射 (2)有害产物积累 (3)碱基错配
第三节 基因重组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
供体菌
DNA片段
受体菌
1928年,Griffith发现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现象,目前已知有二十多个种的细菌具有 自然转化的能力
2、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
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 2)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 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序列; 4)重复序列多;
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比较
(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1、定义
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 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供体细胞 载体
目的基因 重 组 D N A分 子
受体细胞
转化细胞
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
多肽药物 疫苗、抗体
转基因动物
(畜 牧 业 、 渔 业 生 物反应 器)
转 基因 植物 冶金、环保
(农 业 、 林 业 轻 工 、 食 品 生 物反应 器)
4、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3、质粒的主要种类 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质粒所编码 的功能和赋 予宿主的表 型效应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
机能,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2、结构特点
(1) 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超螺旋双链 DNA分子存在
(2)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3) 质粒基因不是生长所必需,但决
定宿主细胞的某些特性; (4) 具有不相容性; (5) 可自行或以人工方法消除 (6) 可从一个细菌转移给另一个细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实验证明,进 入细菌细胞内部 的物质是DNA。
DNA包含有产 生完整噬菌体的 全部信息。
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实验证明,遗传信息的流向与DNA的传递是一致的。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一)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 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 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一)突变类型
营养缺陷型
突变株的表型
选择性突变株
抗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
非选择性突变株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1、自发性:各种性状的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下自 发发生。
2、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 3、稀有性:一般在 10 -6 ~10 -10 。 4、独立性: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各不相关的两个事件。 5、可诱变性:过诱变剂的作用,可提高自发突变的频率,一
变量实验(fluctuation analysis)
Newcombe的涂布实验(1949)
影印实验(replica plating )
(四)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1、诱发突变:物理、化学核生物的因素,提高突 变率的人为的作法
(1)碱基的置换
碱基的置换引起的突变
(2)移码突变:添加或缺失核苷酸,引起阅读错误
般可提高 10~105 。 6、稳定性: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遗传。 7、可逆性:任何性状既有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回复突变。
(三)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野生型 (原始性状)
特定环境
??
驯化
定向
诱变
三个经典实验
变量实验
涂布实验
影印实验
?
筛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变型 (适应环境的新性状)
?
突变的原因
证明突变是自发产生 的,并且突变的性状 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 无直接对应关系。
进行自然转化,需要二方面必要的条件:
1、建立了感受态的受体细胞 感受态细胞: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
自然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受细 菌自身的基因控制;
人工感受态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 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2、外源游离DNA分子(转化因子)
转化过程(革兰氏阳性菌的转化模型)
转化过程的特点:
a)对核酸酶敏感; b)不需要活的DNA供体细胞; c)转化是否成功及转化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转化供体菌
第八章 微生物遗 传和变异
遗传: 亲代与子代相似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遗传型: 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表型:
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 所表现出来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
遗传型 (可能性)
环境条件
代谢,发育
表型 (现实性)
表型饰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