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画虾

1、虾趣1951 纸本设色83×45cm 北京画院藏中国名家名画之三——齐白石画虾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湖南湘潭人。

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

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4、三虾5、四虾2、群虾1945 纸本设色60.5×33.5cm 北京美术馆藏3、对虾6、五虾7、八十三画虾13、周恩来和齐白石老人在一起8、高龄虾9、虾族大家庭10、虾鱼、虾鸟11、虾荷12、虾蟹14、齐白石老人收藏齐白石绘画之我见齐白石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师,其书画作品在民间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有不同数量的收藏。

由于他的作品尤其是绘画,从题材到笔墨都紧跟时代,因此受到了上至艺术品藏家,下到平民百姓的广泛喜爱和搜求。

在今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共有齐白石作品60件,成交率超过94%。

其中墨笔《鱼蟹图》以60.5万元(见图1),《松鹰图》轴以83万元(见图2)成交,在1996年以来低迷了将近四年的齐白石绘画市场上重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图1齐白石《鱼蟹图》图2齐白石《宋鹰图》图3齐白石《白石草堂图》当今的艺术品收藏界已经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近现代绘画作品中属于较高价位的画家应首推齐白石。

但许多齐白石绘画的爱好者并不了解,"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齐白石绘画的收藏与价格也有一个起伏跌宕的演变的历史。

早在二十几岁时,仍然以木匠身份谋生养家的齐白石就已经在家乡湖南有了不小名气,一般画人像在二至四两银子一幅,加上他的师友如王湘绮、胡沁园、夏午诒等人的热情推介,其画名日著。

他的制印润格都是著名诗人樊增祥(樊山)亲笔书写的:"常用名印,每字三金。

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

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樊增祥"。

樊氏是文坛名宿,还曾经动员齐白石到清宫慈禧皇太后身边作御用画师,虽然齐白石婉拒了他的美意,但以他的身份为齐白石这样一个下层劳动者出身的晚辈书写润格,这在当时不仅被画坛传为佳话,而且等于为齐白石的人品、画艺作了一出最好的广告。

三十八岁那年,应一盐商之请,齐白石的青绿山水十二条屏《南岳全图》曾经得到了三百二十两银子的笔润。

白石五十五岁(1917年)左右到北京,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单卖画并为人刻印。

但是,起初十分不顺利,一幅花鸟扇面的标价两块半大洋,仅相当于金城、陈半丁、陈师曾等名家画价的一半,但仍无人问津。

后来,倍受冷落的齐白石接受了好友陈师曾的建议,"衰年变?quot;,将过去沿袭八大山人的画风,改为取法吴昌硕的富于篆书意趣的大写意花卉或花鸟,创"红花绿叶派"。

1922年春末,陈师曾将齐白石等人的画作拿到日本展览,齐白石的作品被销售一空,并带回了许多定单。

由于齐白石的绘画受到了东亚以及欧洲收藏者的喜爱,他的作品成为画店里紧俏货。

从此,他的画在北京这个人文荟萃之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价格也比刚到北京时上升了几倍、几十倍。

30年代初,齐白石的一幅《春耕图》曾在市场上卖到银200两。

抗战胜利后,齐白石分别在南京、上海搞了两次画展,画展上所有的二百余幅作品均被抢购一空。

但由于国民党发行的是几乎没有金融信誉的"法币",所以,白石老人全部的卖画所得还不够买十袋面粉。

1948--1949年,行将就木的国民党政府又发行了"金圆券",齐白石的一幅画只能卖出两只烧饼钱。

老人一气之下,挂出了停止卖画的告示。

解放后,由于共产党政权初始,百废待兴,实行的是"配给制",因此,齐白石绘画的价格根本无法与抗战前相比,但人民政府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关怀下,妥善地安排了白石老人的生活。

即使老人亲笔署明是送给毛泽东的画作,周恩来仍会派人给他送来润笔和礼物答谢。

50年代,国家各方面都基本稳定下来,以张珩、李一氓等高级干部为代表的收藏者开始搜求古代、近现代的书画。

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从文化修养,乃至社会地位上,都无人能与其相比,所以,他们收藏了那些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家的作品。

当然,价格都非常便宜,有的甚至没有花钱,而是画家赠送的,这一部分往往是那个画家最拿手、最精心之作。

当时,齐白石的画价就无法用现在以尺论价的规矩计算,因为无论画的什么,都在五、六块钱到十几块钱之间。

现在,国内的许多文物店和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一些博物馆,所收藏的齐自石绘画(图4)上有的还保留着原来的价签,基本上都未出这个价位范畴。

图4齐白石《红衣罗汉图轴》图5齐白石《贝叶工虫图》70年代末期,一些从文革开始后久已停业的书画店开始营业,一件齐白石的绘画售价为一百块钱上下。

但当时国内的市民个人月收入仅为几十元,对于他们而言,收藏艺术品仍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奢侈享受,因此,买画还只是局限在某些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高于"及其子弟们很小的圈子内。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藏家之间较少藏品流通,因此,画价相对变动不大。

海外虽然早有较为稳定的齐白石绘画的收藏队伍,但价格一直比较稳定。

那时,即使是十二、三平尺的晚年花卉作品,一般拍卖价每件都在一万至两万港币即可买到。

所以,1980年香港苏富比以十二万港币拍卖齐白石四平尺多点的《红衣罗汉图》轴(见图4)之后,当地许多报纸都给予报道,引起了很大轰动。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由于文革以来对于民间艺术品买卖的"关禁"显现出些许松动的迹象,国内一部分有先知先觉的书画收藏家开始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搜罗藏品,大批的东南亚、港台旅游者和艺术品藏家和经营者也纷纷来到中国内地"寻宝"。

文物管理部门辖下的各地文物公司、文物店,不管是为了换取外汇完成上级下派的销售任务,还是纯粹为了赢取利润,纷纷翻出了自己手中库存的老货底。

80年代的书画市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一样,呈现出一种沉寂过久而突然迸发的灿烂、繁荣,充满了活力。

近现代书画名家如"海派"、张大千、溥儒、齐白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由于时代靠近或画家仍健在,从鉴别与价格上较古代书画都更为简便和容易接受,从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名头。

中国近现代书画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外流,海外市场上齐白石绘画数量开始悄然上升。

由于当时政策还不允许私相买卖,所以,大陆市场上的反应比港台地区慢了不止一拍。

虽然国内市场上齐白石的画价较70年代翻了几倍,但仍比海外便宜许多。

仅从香港地区的拍卖落槌行情看,略去扇画不计,1980年--1983年,每场上拍作品都在4件到10件之间,单件最高价位在3万到5万多之间。

单价突破10万港元是1984年,上拍数量到1986年突增到30件以上。

至1986年,香港市场上连续出现了五件单价超过10万港市,其中有两件达到了19万。

1987至1988年,用一两万元在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除了齐白石绘画中常题材的扇画小品,已很难买到立轴或手卷等比较像样的东西了。

这两年间,佳士得和苏富比公司的82件拍品中,成交价在10万元以上的有18件,20万以上的6件,30万以上的2件。

1988年1月,香港佳士得公司有件《花果》四条屏,落槌价高达180万港币,如果加上手续费,单件价格已直逼50万港元。

1988年到90年代初,国内中国画市场的价格终于对海外市场的现状有了回应,迎来了一次普遍的大涨。

虽然当时书画的价格之低廉与当今有天壤之别,如1993年齐白石的常题材作品如花卉、虾蟹等,约一万到两万每平尺,如是"贝叶工虫"(见图5),算法则除了画幅本身的尺寸,一片贝叶加价一尺,一个工虫加价一尺。

"贝叶工虫"三、四平尺大小的,画叶和虫各有四五个的,当时在香港拍卖,一幅大致都能卖到50万以上。

而在国内文物店买,一般是30万左右就能到手。

随着信息传递的日趋便利以及和海外人士的频繁接触,一些敏感的中国画收藏者和经营者仿佛看到了一线曙光,开始有意识的大量收进齐白石的绘画,一波新的涨潮已初露端倪。

这时,中国近现代画买家最集中的香港市场在六、七年的蓄势之后,在拍品逐年递增的背景下,1989年,单件作品价终于超越120万,这与1988年相比,单件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而与1980年那件引起舆论哗然的12万的《红衣罗汉图》相比,则整整翻了1倍。

1994年后,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逐渐放开与活跃,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和中介机构,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近现代书画特别是齐白石的作品当成主要的征集对象,使得齐白石书画的价格超越了任何近现代书画家,呈现出一种突飞猛进的"窜升"行情。

如1994年中国嘉德春季书画专场,齐白石的十二开设色《山水图》册(见图6)以500余万元的价格为国内一家企业所得,而另两件齐白石的山水题材的立轴,即尺寸相同的《松屋闲话图》和《蕉林书屋图》也分别以198万元和297万元的天价成交。

如果按照书画收藏中惯用的以尺论价的方法计算,上述的三件作品每尺的价格应为:《山水图》册约合42万元、《松屋闲话图》轴和《蕉林书屋图》轴分别约合18万和27万元。

以《山水图》册为例,同样是十二开设色画,尺寸也无太大悬殊,而1990年香港苏富比曾拍出过一件《山水人物佛像图》册(见图7),且质地是撒金笺,内容比嘉德的这一册更为丰富,价格亦不过130多万港币,两册的成交仅差短短四年多一点的时间,齐白石绘画的价格就翻了将近四倍。

图6齐白石《山水图轴》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尤其是北京市场上,顿时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炒卖狂热。

1995年,全国仅齐白石绘画的成交数量就高达近400件。

人们仿佛刚刚醒悟过来,以往数十年来被斥为"四旧"的书画作品竟能带来如此丰厚、令人嗔目结舌的收益和回报。

于是,出现了人人都以能"淘换"到一两件齐白石画为能事,好像只要手里有齐白石,就肯定能挣大钱。

另一方面,许多对艺术品市场了解甚少又属新入市的买家,看到齐白石如此受人追捧,无论是由利益驱动还是追求时尚,也一古脑地涌入了收藏齐白石绘画的行列,往往连真假好坏都不大计较,齐白石绘画的价格由此达到了最高点,并由此成为象征近现代艺术品拍卖荣衰的一面旗帜。

而像前面提到的"贝叶工虫",在各地拍卖会上仅仅是起拍价一般都高达五六十万元。

但好景不长,1994--1995年的上涨狂飙仅仅在高位维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便以与飞升同样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急剧下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