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言两则南辕北辙》.doc

《寓言两则南辕北辙》.doc

一、直接导入,理解字义。

学生一起读课题,通过仔细观察,有以下发现:
1、“南”、“北”都表示方向,是一对反义词。

2、“辕”、“辙”都是车字旁,跟车有关,说一说“辕”和“辙”指的是什么,并从图上
找到辕和辙的位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

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准“盘、缠”。

2.指导书写。

知道“盘缠”指路费。

2.整体感知。

坐车的人带着盘缠赶路,他要去哪儿?中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请大家默
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却朝北方走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结果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三、抓住对话,走进内心
1.找准对话。

教师创设情境:让我们也一起走到这条路上,听一听朋友说了什么?坐车人又是怎
么说的?谁愿意读朋友的话,谁读坐车人的话?
2.三个“没关系”。

(1)朋友说了几次话?想告诉坐车人一个什么意思?(楚国在南边,你的方向
走反了。


(2)请同学们思考,坐车人知道方向反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找出三个
“没关系”)
(3)四人小组讨论:他总是说“没关系” ,他认为要到楚国去,跟什么没关系? 跟什么有关系?
教师总结:坐车人认为要到楚国去跟方向没关系, 跟马快、好把式、盘缠多有关系。

3.加提示语练习朗读。

学生想象这个人当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加上提示语(填空),自己试读,读出满不在乎、骄傲、不耐烦的语气。

之后,老师读叙述部分,学生读人物的话。

四、走出内心,评论人物
1.思考泡泡语。

这个坐车人可真让人着急呀,如果此时,你就在他的身边,你想对坐车人说点什么?
2.齐读第十自然段。

这段话里有一个字用了五次, 是哪个字?这么多“越”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马越好,往相反的方向跑得越快,离楚国更远。

好马有好把的
的驾驭,跑得就会更快、更平稳,离楚国更远。

盘缠多就可以一直跑下去,就离自己的
目标更远了。

马快、好把式、盘缠多,这些好的条件,却使这个人离楚国越来越远。


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方向反了。

那也就是,当方向相反的时候,条件越好,就离目标
越远。

五、获知寓意,练习复述
1.获知寓意。

寓言是一个魔术袋,装进去一个小故事,抖出来的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南辕
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们讨论讨论。

2.第二次解题。

我们再来看题目,“南辕北辙”四个字,非常精炼,“目的”是哪两个字(南辕)。

“行动”呢?(北辙)“南辕北辙”就是心里想往南去,却一直往北走。

(出示寓意)它告诉我们:行动与目的相反,自然达不到目的。

一起读。

所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仍然在
提示我们做事要先选定方向,然后再朝着目标努力去做。

3.介绍出处、练讲故事。

1
(1)你们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出处吗?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魏策》,《魏王欲攻邯郸》。

相传在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退,但是国君安西王
仍想出兵进攻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
消息后,立刻折回。

在路上,他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才能让国君回心转意不进攻赵国,
同时又不会使自己因为阻止了国君而受罚?于是,他回来后就给国君讲了一个故事,这
个故事就是《南辕北辙》。

季梁多聪明呀!现在我们就来扮演足智多谋的季梁,来练习
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习讲故事、评价。

魏王正是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自己就像这个坐车人,目的是收服民心,确立自
己的霸业,但是自己的行动却是去进攻别人,这就和自己的目标相反了。

所以,立刻打
消了进攻赵国的念头。

六、总结、布置作业
1.给家长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2.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

附: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楚南北
目的行动
马快
好把式
盘缠多
2
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