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废气采样试题——20015年8月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
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
2、采集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样品时,小时均值采样时,U型吸收管内装
10ml吸收液,以L/min的流量采样;24h连续采样时,多孔玻板吸收管内装50ml吸收液,以L/min流量采样。
3、我国规定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压力为时的状态。
4、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平均浓度要求每日至少有h的采样时
间。
5、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要求每日至少有h 的采样时间。
6、测定锅炉烟尘时,测点位应尽量选择在垂直管段,并不宜靠近管道弯头及
断面形状急剧变化的部位。
测点位臵应在距弯头、接头、阀门和其他变径管段的下游方向大于倍直径处,特殊情况下,最小倍直径处。
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原理是:将烟尘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
烟道中,采样嘴正对气流,使采样嘴的吸气速度与测点处气流速度相等,并抽取一定量的含尘气体,根据采样管上捕集到的颗粒物量和同时所取的气体量,计算排气中颗粒物浓度。
8、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锅炉烟尘浓度时,每个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
每个测点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min,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的总采气量应不少于m3,取3次采样的作为管道的烟尘浓度值。
二、选择题(每题3分)
1、应使用经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的大气采样器,使用前必须经过流量校准,流量误差应()。
A.大于5%
B.不大于5%
C.10%
D.小于10%
2、当选用气泡吸收管或冲击式吸收管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应选择吸收率为
()%以上的吸收管。
A.85
B.90
C.95
D.99
3、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日平均浓度要求每日至少有()h 采样时间。
A.10
B.12
C.14
D.18
4、在环境空气监测点采样周围()空间,环境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如果采样管的一边靠近建筑物,至少要在采样口周围要有()弧形范围的自由空间。
A.90°,180°
B. 180°,90°
C. 270°,180°
D. 180°,270°
5、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m范围内不能有明显的污染源,不能靠近炉、窑和锅炉烟囱。
A.10
B.20
C.30
D.40
E.50
6、除分析有机物的滤膜外,一般情况下,滤膜采集样品后,如果不能立即称重,应在( )保存。
A.常温条件下
B.冷冻条件下
C.20℃
D.4℃条件下冷藏
7、在进行二氧化硫24h连续采样时,吸收瓶在加热槽内最佳温度为( ) ℃。
A 23-29
B 16-24
C 20-25
D 20-30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中的二类功能区是指( )
A.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B.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C.特定工业区D.一般地区
9、在环境空气污染物无动力采样中,要获得月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 )d。
A.5
B.10
C.15
D.30
10、利用间断采样法采集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样品时,在采集流量为0.5L/min 时,装有1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的阻力应为( )kpa,且采样是吸收瓶玻板的气泡应分布均匀。
A.1
B.4.7±0.7
C.6±1
D.1.7±0.7
三、判断题(每题1分)
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T5468-1991)中规定,对排放浓度的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 以上的情况下进行。
( )
2、烟尘采样时如果采样速度小于采样点的烟气速度,所测定的样品浓度会高于实际浓度。
( )
3、工业锅炉是我国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它包括压力≤2.45MPa,容量≤65t/h 的工业用蒸汽锅炉、采暖热水锅炉、民用生活锅炉、自备/热电联产锅炉、特种用途锅炉和余热锅炉。
( )
4、采集烟气时,采样期间应保持流量恒定,波动范围应不大于±15%。
( )
5、在烟气采样时,可以用不锈钢材质的采样管来采集烟气中的氰化氢和硫化氢气体。
( )
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中的排放标准,同时适用于以生活垃圾为燃料的火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 )
7、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 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按照配套标准分析方法中适用于无组织排放采样的方法执行( )
8、定电位电解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二氧化硫时,被测气体中化学活性强的物质对定电位电解传感器的定量测定有干扰。
( )
9、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废气中氮氧化物时,仪器对氮氧化物测试的结果应以质量浓度表示。
如果仪器显示二氧化氮值以ppm表示浓度时,应乘以2.05的系数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
( )
10、一般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采样的多孔玻板吸收瓶(管)的阻力应为6.0±0.6kPa。
要求玻板2/3 面积上发泡微细而且均匀,边缘无气泡逸出。
( )
答案:
三、简答题
1、简述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8分)
2、环境空气中颗粒物采样结束后,取滤膜时,发现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说明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理?(4分)
3、简述无组织排放监测中,当平均风速≥1m/s 时,参照点应如何设置?当平均风速小于1m/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应如何设设置?(8分)
4、简述用非分散红外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气体时,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应主要注意哪几个方面?(6分)
5、空气采样时,现场气温为18℃,大气压力为85.3KPa,实际采样体积为450mL。
问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是多少?(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00um、≤10um
2、0.5、0.2-0.3
3、273、101.325
4、20;
5、20
6、6、3
7、等速采样
8、3、3、1、算术均值
二、选择题
BBDCE DABCB
三、判断题
√√√×√×√√√√
四、简答题
1、1)点位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的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2)应考虑各个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
使各个监测点取得的监测资料具有可比性。
3)各个行政区在监测点位的布局尽可能分布均匀,以反映其空气污染水平及规律;同时在布局上还应考虑能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4)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是确定的监测点位能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2、表示采样时漏气.则本次采样作废.需要重新采样。
3、当平均风速≥1m/s 时,因被测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一般只能影响其下风向,故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臵,以使参照点可以较好地代表监控点的本底浓度值。
当平均风速小于1m/s 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源自然扩散作用增强,此时污染物可能以不同程度出现在被测排放源上风向。
此时设臵参照点,既要注意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在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4、(1)仪器必须充分预热,在确认稳定后再进行样品的分析,否则会影响分析精度;(2)为确保仪器的分析精度,在空气样品进行分析室前应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防止水蒸汽对测定的影响;(3)仪器用高纯氮气调零,如果高纯氮气达不到要求时要以用经霍加拉特管(加热至90-100℃)净化后的空气调零。
一氧化氮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废气中一氧化氮时,仪器直接测出的是其浓度值。
5、答:V0=0.45×273×85.3/(273+18)×101.3=0.3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