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摘要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摘要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摘要
法优越的原因:①自然法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脱不了它的约束;
②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③自然法是永恒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①
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②治理国家应不要过多地干预
人民的③天下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他A抨击统治者
骄奢淫逸;B反对苛政暴敛;C反对战争;D不尚贤。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崇
尚自然,推崇自然法,否定人为,反对人定法。

它认为,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破坏了自
然的和谐,导致人民越来越贫穷,盗贼也就越多。

窃钩者诛,窃国者候:战国时期道家庄
子的思想。

他认为仁义礼义是“大盗”窃国的工具。

于是盗窃钩的人被杀死,而盗窃国
家的人却成了诸侯。

16 法家推行“法治” 的方法(法家法律观的主要内容):⑴法的
起源与变法论。

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①法的起源论。

商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级,他认为,在下世,人们激烈争夺,为了确定事物的所有权,需要制定法律,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

②变法论。

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统治者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实行变法是
历史的必然。

⑵“以法治国”论。

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而
刑法是加于违法犯罪的人。

他们对法的性质和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①法的规范性。


是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规范。

是一种标准,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

②法的公正性。

法是公
正无私的表现,反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枉法任私。

③法的平等性。

法代表国家和社会
的整体利④法的公开性。

法家指出,统治者制定法令,必须明白易懂,广为宣传,力求做
到家喻户晓。

⑶法的纲要——赏与刑。

法家认为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
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刑少赏”。

其实质在于重刑。

⑷“势治”论。

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

慎到强调人君要牢牢掌握权势,但不
能脱离臣民。

商鞅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人君只有大权独揽,才能树立自己的威势。

韩非
进一步发展了“势治”思想,主张将法和势结合起来。

他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
权制国家,君主实行绝对专制。

⑸“术治”论。

法家的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
方法和手段。

韩非特别强调把法和术结合起来。

⑹文化专制论。

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

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韩非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文化派别,定法家学
说于一尊。

总之,法家的思想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取得
政权的需要,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

17 以刑去刑:战国时期法家的主犯罪人得失相当,就还会心存侥幸去犯罪,只有对轻罪用重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罪,才会达到“不
刑而民善”的境界。

定分止争:所就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

商鞅认为,没有法以前,人人争夺,造成了混乱的局面。

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法就是定
分止争的工具。

不法古,不修今:是商鞅变法时提出的口号他认为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
的变
疑是合理的,但为了反对代议制,16、李世民:明刑弼教六、刘颂、斑固、仲长统、陈群、章太炎不惜美化中国封建专制,则17、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朱熹是复肉刑论者有失偏颇,不合历史潮流。

刑罚为政教之用
57 章太炎的维护人民权利平等的18、韩愈: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法律观:章太炎反封建专制特权法19、柳宗元:其本则合,其用则异之道而行之,要求在推翻清朝后,20、白居易:刑、礼、道“循环表立法上、司法上“抑官伸民”、“抑里,迭相为用”
强辅微”、“抑富振贫”,总起来说,21、朱熹:德礼政刑,相为终始就是“损上
益下”,以维护人民权利22、丘某:德主刑辅,应经合义。

“礼平等。

教刑辟交相为用”
⑴ “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具23、洪仁某:德化于前,刑罚于后体地说,是要像五朝法律那样做到24、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表里
“抑富人”。

出于“抑强辅微”的需25、梁启超:法治、人治并重,法要,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律、道德“相须为用”
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如:①26、沈家本:以教为先,而刑其后“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焉者
罪”;②“轻谋反之罪”,“重叛逆之三、重视人才的思想家及其言论罪”;③宽
平省刑。

1、管仲;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⑵“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

2、孔子:举贤
才章太炎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3、孟子:举贤使能曾提出“置四法”。

这四法是:均配4、荀子:尚贤使能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公散5、墨子:“尚贤”、
议员。

除公散议员属政治方面的,6、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其余都是民事和经济方面的,加上7、慎到:反对尚贤,主张任贤。

他在其他地方论及的民事和经济立8、韩非子:上法而不上贤。

任智则法主张,总合起来,其宗旨是“抑危
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①均9、淮南子:举贤而立功
配土地;②官办工厂;③限制继承10、王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权④统一货币;
⑤稳定赋税。

11、刘颂:赦小过,举贤才⑶“抑官伸民”的行政立法主张。

12、曹操:
唯才是与
与“抑强辅微”、13、王叔文:用人唯贤路线
14、范仲淹:得地千里,不如一贤司法、教育四权分立为基础,进一15、王安石:
众建贤才
步制定旨在“抑官吏,伸齐民”的16、完某某:举荐人才,当今急务行政立法,以保护民权,人人得享也
受平等政治权利。

17、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法律思想史几个知识点归纳、18、魏源: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比较
有草木
一、历代思想家的变法主张
19、洪仁某:代有贤人相维持
1、管仲: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20、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2、子产: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四、中国法律思想史各项第一、最
3、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早
4、商鞅:不法古,不修今 1、最早提出罪犯要区别对待的是周
5、淮南子:法以时变
公(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 6、贾谊:变化因时,立经陈纲 2、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7、仲长统:变法改制论 3、春秋战国中形成最早的学派是儒8、拓跋宏:变法改度,宜为更始(要家做到教随时设,政因事改)
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9、杨坚;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善论”的是孟子
适于时,故有损益 5、最早起来反对孔子的是墨子 10、朱熹:因事制宜
6、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的提出11、范仲淹:不可不更张以救之,革者是老子
故鼎新(更张:变法、改革) 7、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12、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天原则的是商鞅
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8、试图将儒家礼治理论具体化、制恤)
度化、法律化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13、张居正:立法以宜时便民为原是贾谊
则(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9、最早、最完备、最系统神化以孔安”)
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全面论证封14、王夫之:趋时更新
建制度合理性永恒性的思想家是董15、龚自珍:变法改图,事无不变仲舒
16、魏源:因势变法
10、王充是第一个出来从理论上对17、洪仁王干:变通、更新
东汉谶纬神学系统加以清算和批判 18、康有为:时移法亦移,无百年10、第一个明确阐述儒法道三家学不变之法
说混杂用之,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19服务的是白居易
“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变11、第一个提出立法应“以天下为者天下之公理”
主”,保障人民在政治上官吏平等的20、谭嗣同:惟变法可以救之思想家是黄宗羲
21、沈家本:法随时变
12、第一个将“法治”深入到法律二、历代思想家对德刑或礼法关系本质的领域,强
调“人人平等”“天的观点
下之法”的是黄宗羲
1、周公;明德慎罚
13、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思2、子产:礼与法、德与刑统一想家是沈家本
3、邓析:不是礼义
14、旧中国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4、孔子:德主刑辅,以德去刑的刑法典是大清新刑律 5、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五、法律、国家起源论
6、荀子: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1、商鞅法的起源论:以进化历史观
7、汉初:德刑相济,德治为先、刑为根据,社会经过上中下三世,下罚为末
世圣人制定各种制度(法律产生的8、淮南子:仁义为本,法度为末具体过程为:定分、立禁、、立官、9、贾谊:礼义为先,礼法结合立君)
10、董仲舒:大德而小刑,以经义2、鲍敬言认为国家、君主的产生是决狱,以经代
律暴力和征服的结果(提出暴力征服11、王充:文武张设
说)
12、杜预:纳礼入律,礼法合一 3、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 13、张斐:以礼率律
4、黄宗羲认为法律起源于公利 14
5、龚自珍认为法律起源于农
刑驰而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 6、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良知、契15、拓跋宏: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