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评学生的艺术——赏识

批评学生的艺术——赏识

批评学生的艺术——赏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即时表扬,也需要即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

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更是如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人师长者,难免会经常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怎样才能使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 ,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呢?在此,就我个人的感受,谈一些体会和想法。

相信大家读过这样一首诗《教育与孩子》: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认可伴随着孩子,他鉴赏对方;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也相信大家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当陶行知返回校长室的时候,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都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眼睛。

陶行知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就立即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并且有跟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
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

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准确地理解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而诗意的故事。

从头到尾都在表扬王友,似乎看不到批评的字眼与语气。

要说批评也是鼓舞人心的批评,是激人奋进的批评。

平淡无奇的语言,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却触及到了孩子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与交融,我们从陶行知与王友的简短对话中看出,王友身上蕴藏的及其珍贵的品质:守时、令行即止、有正义感、善于自我反思。

朴实的语言,不经意的四颗糖,却让我们领略到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善于做人的工作,善于做人心灵的工作,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

让我们领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工作,是驾驭人心的工作,是感悟人心的工作。

1、批评在于肯定,教育是赏识。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

陶行知的四颗糖都是对王友的肯定,肯定他的守时,肯定他有令即止,肯定他的正义感,肯定他的自我反思。

陶行知的肯定,从内心深处打动了王友,让王友情不自禁地反思自我,剖析自我,理解自己的错误,是那么深刻,是那么动情,是那么感人肺腑。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赏识。

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是有思想,有尊严,有个性的。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的斥责中有牛顿,不要急于撵走他们。

”我们要用最诚挚的爱心,最宽广的胸怀去迎接每一位学生,肯定他们的言行、肯定他们思维,肯定他
们的创造。

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详细表现。

肯定的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

只有肯定的赏识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

2、批评在于调查,教育是引领。

没有调查,就没有批评权。

显然,陶行知与王友谈话之前作了深入的调查。

了解王友砸同学的前因后果,是那些男生欺负女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得知王友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是正义行为;得出准确的评价,王友的行为应值得表扬,该得到奖励。

假设没有调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你的教育能起到什么效果。

教育是引领,教育中涌动着生命的韵律,绽放着成长的花蕊,体现着智慧的光芒。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用爱给孩子掌起一片晴空,让爱直进孩子的心灵。

3、批评在于感化,教育是期待。

农民怎样种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养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老师怎样教学生,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用最朴素的情怀,用最宽广的胸怀,用最平等的眼光去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吧,他们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和惊喜!”学生是成长的个体,具有个性的个体,是差异的个体,他们千姿百态,各有所长。

在他们的身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师不能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

教育是期待,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尽力找出他的优点,给予准确的引导,让赏识、赞扬、鼓励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他自省、自律、自强。

在赏识的期待中,孩子们能自己擦掉身上的污垢,找回纯真与善良。

经常给学生以期待和鼓励,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

学生一旦明白了自己的闪光之处,也就点燃了
心灵的自信、向上之火。

教育是“心”的塑造。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
惊喜和感激。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用你的慧眼赞赏学生:你是可爱的,你会做得更加好,我喜欢你。

4、批评在于激励,教育是感动。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表扬了一个,打击了一片。

在老师的赏识、激励下,学生都像一朵向阳的葵花,向着“真善美”的方向蓬勃生长。

我们所做的仅仅赏识,用赏识的眼光催生出美丽的花蕾。

找回纯真的自信,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很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是自信。

面对一个个活生生、富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时,我们要竭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哪怕这个优点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的微小,只要是出自真心地赞扬、鼓励,他们都会心动,都会在内心深处感到莫大的鼓舞,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他们的灵魂。

一次心动,足以影响人的行动;一次行动,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仅仅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充满爱的激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动力;是促动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我们要把学生装在心里,
时刻注重学生的言行,善于发现学生身心的细微变化,感受他们的喜努
衰乐,用自己的爱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
我们要细心品读孩子,赏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与问题;用心观察学生身上的微妙变化,耐心引领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地拂过学生的心灵,一步一步地
感化他们的心灵,充分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孩子持续的学习、创造、发展,让小草和大树同享阳光与雨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