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美术鉴赏,我先浅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
我觉得美术鉴赏课在整个大学美术教学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大学美术教学大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也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大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整个国民艺术教育水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学生在大学时代里所接受的欣赏教育,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丰富学生们的视觉,又可以进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而这些将对他将来的艺术观念、艺术修养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建构都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大学美术鉴赏课上,我们可以听到教师大量讲解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和与作者、作品有关的传闻轶事,涉及于作品本身的仅是作品所再现的情节内容,教师对于作者的艺术观念、作品本身的构图、色彩、透视、情绪、艺术风格特点、抒发的情感等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其知识结构、生理、心理等因素,使之无法接受和理解艺术鉴赏大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
过多的理性分析会让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对作品画面的真切感受。
我从内心对古典文化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美术鉴赏课的开设使我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且对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表达世上美好的事物,承继古今。
而古典文化,如绘画、建筑、雕塑等则是用一种非语言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神韵之美。
通过上王海老师美术鉴赏课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中国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与造型方式,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于西方的绘画,具有自己的特色。
它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学习中认识到中国画在写意,题材,工具,笔墨,色彩,构图,章法和线条上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规律。
下面我就谈下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规律一:注重对意境的追求
郭若虚说:“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纵观古今中国画,
不难发现中国画的特点在于写意。
所谓写意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像和意念,而是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它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借助笔墨立意为象。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
即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
即画家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经主观审视,想象,进行提炼,加工,取舍,夸张,产生意象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中国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兴、借等手法, 去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缘物寄情, 借以表达人的意念。
我们常可以看到中国花鸟画画梅兰竹菊, 借以抒发作者的高尚情怀。
画家表现兰竹之高风亮节, 梅菊之傲霜寒骨, 目的是借花喻人。
这种结合如此贴切, 真是“物我交融”, 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了不可分隔的整体, 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远远超出了花和鸟的自然形象本身。
如1939 年徐悲鸿开始创作《愚公移山》,当时正逢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借愚公精神,表达国人抗日决心,鼓舞激励民众,争取全民族的解放胜利。
《愚公移山》采用国画的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外形轮廓。
强化了神话传说的原始、朴素的生命力量,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规律二:注重笔墨的技法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媒介材料,用笔用墨是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的最重要的手法。
它是中国画独创的一种高深艺术,具有非常宽广的表现力和突出的民族风格,显示出我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观,智慧,人品和修养。
通过皴擦点染,轻重缓急,转折提顿,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笔法,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或平静疏淡,润含春雨,或纵横交错,慷慨激昂,或笔走龙蛇,游刃有余,或泼墨挥洒,恣意放纵,都是画家情感的凝聚,心灵的写照。
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就以墨代色,力求单纯、明快、概括是中国画的独特创造。
以墨代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特色。
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气是混然天成的。
所以, 强烈的笔墨效果, 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
比如画家黄宾虹的作品《雨过去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
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
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
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
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
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规律三:注重以线造型
在课上发现线条在中国画中, 比在西方绘画中发展得更加淋漓尽致。
虽然西方有些画家, 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 传达感情, 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
传统西画的线条, 从属于表现的对象,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 线条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在中国画中, 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于塑造形体的要求, 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 这同中国画以表意为特质分不开。
中国写意画把笔墨提到更高层次, 即表现人的品格, 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
线条是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
大写意的线!更是变化多端,可谓抑扬顿挫,快慢虚实的线的舞蹈,与淋漓尽致的水墨运用结合起来,就更加婆娑多姿,强烈地牵动着观者的思绪。
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图》还有齐白石的《群虾》,都以线条来表现所画物的特点,生动形象,为妙为翘,同时也表现了笔墨的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当然,、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章法布局处理的灵活性,也是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 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理想等一系列内功的凝聚。
同时, 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 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匠心独运, 谓之高度意匠,做到灵活处理章法布局。
中国画的
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更是因为这些特色才显得中国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
中国画的艺术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慢慢欣赏,自己对中国画的了解不够,有的是上网查看的,不过内容有限,所以我觉得有《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是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播,让我们更加了解美术的知识。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课,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学到了专业课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我一直以来就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也喜欢在网上搜集一些认为
有唯美意境的图片,在中国渊源博深的历史长河里我能感悟体会的精髓少之甚少,这门课培养了我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让我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美,让艺术的殿堂走进了我的生命里,使我更加坚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