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诊断的基础知识

超声诊断的基础知识

<16Hz : 次声波 16--20000Hz:声 波 >20000Hz:超声 波
超声波的定义
• 超过人耳听阈上限的声波,即大于20 千赫的称超声波(Ultrasonic wave) 简称超声
• 临床常用的超声频率在2~10 MHz之 间
超声的物理特性
超声是机械波
具有波长(λ)、频率(f)和传播速度(C) C= λ·f
声衍射(声绕射)
• 由于介质中有障碍物或 介质不连续性的存在, 超声波在介质内传播过 程中,绕过障碍物界面 的边缘,继续向前传播, 这种现象称为声波的绕 射
• 绕射取决于障碍物与声 束边缘间距离
声散射
•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 播过程中,如遇到 小界面D 远小于声 波波长λ的声阻抗界 面时,则接收入射 声束中能量并成为 新的二次声源,使 得声波能量向四面 八方发射
• 这种现象称为声波 的散射
吸收和衰 减
声波在介质内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 大,声波的能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称为声 衰减
吸收是声波在人体内传播或反射的过程中,由 于体内组织的特性使声能耗失,耗失的能量 转换为热能的现象
A- mode A型 Amplitude mode 回声以波型显示
A型仪
超声的物理特性
• 超声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erze, Hz) • 诊断用的超声频率在2.5MHz -
20,0MHz 常用的3.5MHz - 5.0MHz
• 其单位用兆赫(Mega Herze, MHz)
超声的物理特性
• 超声在介质 (medium)中传 播遇到界面 (interface)会有 反射、折射、散 射和绕射
B超图像由不同亮 度的像素构成,像素 亮度由反射回声的强 弱所决定 黑色:没有反射 灰色:中等反射 白色:反射较强
像素在屏幕上形成 不同亮度的层次,既 为灰阶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声源与物体作 相对运动时,频 率增高
声源与物体作背 向运动时,频率 减低
这种声波频率变 化的现象为多普 勒效应
幅度调制型 以波幅的高低代表界面反 射信号的强弱。 反射强,波幅高。 反射弱,波幅低。 目前巳基本淘汰
Brightness mode
辉度调制型
以不同辉度光点反 射信号的强弱
反射强则亮,反射 弱则暗
采用多声束连续扫 描,显示脏器的二维 图像,是目前使用最 为广泛的超声诊断法
灰阶(Gray scale)
混响伪像
• 镜面型大界面如其 两侧声阻抗差别较 大,而第一界面中 物质的衰减甚小或 厚度甚小时最易发 生
混响伪像
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主要用途 1、检测器官的大小、形状、物理特性及某些
功能状态 2、检测心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
态 3、鉴定占位病灶的物理特性及部分病理特性 4、检测有无积液存在,并初步估计积液量 5、随访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各种病变的动态变
超声检查
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 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 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声像图、血流流 道图)、曲线(M型心动图、频谱曲线)或其他 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简称 USG(ultrasonography )检查法
超声的物理基础
定义
• 物体的机械性振动在具 有质点和弹性的媒介中 传播且引起人耳感觉 的波动为声波
多普勒频移 (Doppler Shift)
多普勒效应
利用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使用多种方式 显示多普勒频移,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
人体组织的反射类型
生理性 病理性
无回声型
液性无回声 胆汁
胸腹水
衰减性无回声 骨骼后方 纤维化后方
均质性无回声 淋巴结 淋巴瘤
低回声型
心肌
甲减
强回声型
包膜
葡萄胎
全反射型
气体
衰减性无回声
均质性无回声
淋巴瘤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
• 用自相关处理提取到的多普勒信息,再用伪彩色编码, 形成彩色血流图像,叠加到二维声像图上,形成彩色多 普勒血流图
伪像又称伪差(Artifact)
• 超声成像中可出现多种形式的伪差。其 成因多与超声的物理特性有关,有的与 仪器设计性能及调节有关,有的与人体 生理或病理等情况有关
化 6、应用介入性超声进行辅助诊断或某些治疗
(如穿刺、活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