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去提问吧!第五节教育传播理论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
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 (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如图 1-4 所示图 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 (To Whom) 、有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五 W 模式”。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 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 对象 ) 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
(二)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香农和韦弗(Shannon - Weaver)在研究电报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的模式,这一模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图 1-5 所示。
图 1-5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七个组成要素,即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反馈、干扰。
他们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信源”即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转变为某种符号,如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体传出。
“信宿”即受播者,对经过“编码”的信息符号进行“译码”,即解释信息符号的意义,最后为受播者所接受利用。
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
此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以对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产生影响。
(三)贝罗的传播模式图 1-6 贝罗传播模式 (SMCR 模式 )贝罗 (D Berlo) 的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
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如图 1-6 所示。
1. 信源和编码者研究信源和编码者,需要考虑他们的传播技术(对信源部分是指说话和写作,对受传者部分是指收听和阅读)、态度、知识水平、所处的社会系统及自身的文化背景等,现分述如下:传播技术:信源与编码者不论以说话或写作来传播,必须讲究传播的方式,才能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传播技术包括有语言(如语言的清晰和说话的技巧)、文字(如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如思维周密)、手势(如动作自然)、及表情(如逼真)等。
态度: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受传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知识: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
社会系统: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
文化: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
2. 受传者与译码者信源、编码者与译码者、受传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源。
所以影响受传者与译码者的因素与传播者、编码者相同,也是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与文化背景诸项。
3. 信息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
内容: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包括信息的成分与结构。
处理:“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和内容所做的种种决定。
4. 通道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视、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等。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方式,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
如哪些信息适合于语言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视觉方式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触觉、嗅觉、味觉方式传送?总之,通道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送与接收效果。
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如 S-M-C-R 相当于教师-课业-手段-学生。
我们还可以以其揭示的条件为依据,联系实际传播场合及要素的具体情况,预测教育传播的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传播要素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一)教育传播的特点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教育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 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活动。
2.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定的。
3. 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受播者,那就是学习者。
4. 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各样的媒体和通道的优势进行面对面的传播和远距离的传播。
(二)教育传播的要素教育传播的主要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
1. 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家长等。
学校中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教师”并不局限于上讲台的教师,还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等,而且在特定条件下,教学机器也可以成为教师,即“电子教师”。
在教育传播活动中,教师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传播什么内容,利用什么媒体,都是由教师决定的。
因此,教师必须能实现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而要完成这一重任,教师必须做好设计、组织、传递、评价等工作。
2. 教育信息信息是教育传播系统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指以物理形式出现的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递、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
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信息是教学目标信息、预测学生信息、教师传送信息、实践教学信息、家庭教育信息、大众传媒信息、人际交往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等。
3.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作为受者的学生,他首先要接收传播信号,如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视听其它多种教学媒体,视听大众传播媒体,参加教学实践与社会活动等等。
然后,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储存,即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再将这些符号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得到符号的信息本义。
但在教育传播系统运行过程中,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收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甚至是有选择地去接收与理解教育信息。
4. 媒体和通道在教育传播通道中,教育传播媒体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各种教育、教学材料,如标本、直观教具、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等等,都属于教育传播媒体。
承载教育信息的所有物质形式都必须能为师生双方的感官所能感受到,这样才能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信息联系。
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教育信息只有经过一定的通道,才能完成传递任务,达到教育传播的目的。
所谓教育传播通道,就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
它的组成要素有各种教育媒体、教学环境、人的感觉器官、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按传递的信号形式来分,通道包括图像通道、声音通道和文字通道。
5. 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内容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自然物、人工物等等,都是教育传播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影响较大较直接的有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电、光、声、色、空气、温度等。
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能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三、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根据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以将教育传播分为以下四种方式:1. 自学传播自学传播是指没有专职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自学者自定学习目标,从周围可能的环境中寻找合适的教师替身。
平常较多的是选择自学的教材,即根据学习要求选购相应的书籍、录音带、录像带和 CAI 课件等学习材料,自定步调学习。
2. 个别传播最早的教育传播即采取这种方式,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单独面授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尽管这种教育传播方式相当古老,但因为它的效果显著而沿用至今。
现在则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如在语言实验室中教师利用主控台设备与隔音座上的学生单独通话讲授。
目前国外开展的电话教学也可纳入这一范围。
3. 课堂传播基于新媒体的教育传播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教师都不一定熟悉。
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再扮演“把关人”的角色,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媒体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见图3)。
新媒体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诞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如21世纪技能标准,21世纪的学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学生、教师),知识建构,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21世纪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模式。
2.新媒体对信宿(学生)的影响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视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们会无条件地接受教师认为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