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必修四 第六课第一框 课件(共33张PPT)

高二政治必修四 第六课第一框 课件(共33张PPT)

会实践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 种形式)
小结: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2.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生产实践(最基本)
3.基本 形式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怎不 么下 学水 会, 游 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 践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改造着人的 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 体;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 准;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思考:实践有哪些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Let me try!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 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 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 的入药麻醉作用。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 是唯一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识 途 通过实 通过学习知识或 径 间接经验 —— 践获得 从别人那里获得
如何理解:
实 践 是 认 识 唯 一 来 源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名言示例: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黄鼠狼偷鸡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 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 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 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 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 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 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 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 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 益处。
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 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 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 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呢?——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的特性。
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呢?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 算理解深刻。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 和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 去探索研究 延伸了人类 的认识器官 促 进 人 类 认 识 的 发 展
唯物主义
辩证法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 人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的是锹 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药炸,用车 运。对此,你如何看待?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 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 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学习目标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对象:自然界和 主体:人 人类社会 (人类特有的 活动,不是 (不是主观世界) 动物) 性质:直接现实性 活动,把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的活动(不是纯主观 的思维活动,认识 活动)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改造自然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表现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 有客观物质性 (相对于纯主观精神活动) 第二、实践具 有主观能动性 (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 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 客观物质性的 的活动。
决定
实践的构成要素 主体 运用 手段 工具和其他设备 改造 对象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 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 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