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考试大纲模拟试题集大纲说明:识记:填空题、名词解释领会:简答题、综合题简单应用:论述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额,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领会(1)给“教育”这一概念下定义的意义(2)对“教育”这一概念含义理解的多样化的原因A.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认识和解释也不同,他们总是从某一角度提出对于教育的理解。
B.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人们对某一概念下定义主要根据事实和历史事实。
C.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对于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D.根本原因:有事人给“教育”下定义时没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而是采取了“定义性陈述”的方式,导致了“教育”定义的混乱。
(3)谢弗勒有关教育概念的三种定义性陈述。
1、规定性定义: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于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
“规定性定义”对于下定于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而只是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著作或文献中始终保持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
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
在这类定义中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的和知识、语言水平。
优点:避开了繁琐的逻辑规则,缺点:随意性太大,对下定义者的知识水平依赖性太大。
3、纲领性定义: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4)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形式逻辑是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有着明确的规则:吧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邻近的属概念里,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
公式:(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5)按照逻辑规则给“教育”下定义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育做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教育活动的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他有别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第二,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并不仅仅只有教育一种,如还有医疗,美容等。
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在所有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则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
第三,很多社会活动都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那么,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首先,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意义的。
其次,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亦可能是有意识的,但却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
再次,正如有些社会活动并非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但却会产生教育效果和教育影响一样,教育虽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但亦会产生其他的社会效果或影响。
(6)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
一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二是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1、识记:“教育学”这一概念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定义。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做为单独科学的)教育学是一门对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社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领会:(1)教育学学科归属的双重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前者习惯被称为理科,后者习惯被称为文科。
(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P9-15(三)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领会:(1)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的规范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需要的必要的手段。
这种人类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言语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它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经验的相互转化提供载体,使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成为可能。
(2)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内容和形态上都附着于一般的社会活动,用教育史上惯用的术语讲,就是非形式化的教育。
1,教育的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中,经济的性质是一种简单的公有制经济,财产共有,共有劳动,政治性质则表现为无阶级、吴剥削、无压迫,所以教育无阶级性。
2,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存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既没有从生产中分化出来,也没有从政治、宗教、艺术等活动中分离出来。
3、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内容贫乏,教育形式,方法简单。
(3)萌芽形态的学校的形式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原始部落中,儿童达到一定年龄(通常7~9岁)就与成年人分开,居住在特别的房间——“青年之家”中接受专门的训练。
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段,“青年之家”也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为普通人设立的额,另一种是为特权者设立的。
后者称为学校的萌芽,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4)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第二、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第三、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四)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领会:(1)教育一词最早在中西方的差异。
中国古代对于教育的字义偏重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强调儿童性本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为善,儿童需要在大人的棍棒监督之下学习,从德向善;在西方,“教育”则隐含着儿童性本善之意,教育只需对儿童的天性加以引导。
这表明,教育史中所谓“外烁论”和“内发论”在中国和西方可谓源远流长。
在中国“外烁论”是居主流地位的;在西方,则是“内发论”居主流的。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民主和个人主义的泛滥只会导致雅典的衰亡,他所推崇的是斯巴达那种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的教育。
第一、它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否认了根据血统的世袭制度,肯定了根据一个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来接受合适的教育以及在合适的职位上工作,颇有“有教无类”和“任人唯贤”的意味。
第二、虽然帕拉图的教育理想从来没有在雅典得到实施,但他创建的国家主义或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
(3)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
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突出的强调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的信念并做了深人论证。
第四、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
第五、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系统的额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
第六、首次将学期教育纳入学制。
(4)卢梭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第二、儿童中心观念。
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第四、实用主义观念。
第五、发现的观念。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他在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式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表现了德国严谨的理性主义传统。
“明了、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6)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从做中学。
第三、儿童中心。
2、简单运用:能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分析自然主义教育。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识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2.领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从发展的水平上看,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
从发展的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
从发展的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识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一致性的含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2、领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1)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发展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上就是怎样的。
2)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
在人与社会的的关系中,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性,但能动是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的一面。
就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是消极顺应。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社会的有机性来自于人的有机性。
——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历史什么事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着一切、拥有着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注意:在考察热呢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切忌把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也不可把人和社会抽象化,而应该看到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脱离了社会的人是抽象的人,脱离了人的社会也是抽象的社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也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因此,离开了社会说明不了人,离开了人也同样说明不了社会,人与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领会:(1)教育的中介转化的地位中介——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