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2《人类本能性法则理论》简述《人类本能性法则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基本属性是群聚性、人爱性、私欲性。
这三种基本属性的表现形式受人类社会习俗、文化、制度和权力等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但是绝对不可以被消灭。
这些基本属性的不同思想和行为表现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种种的社会制度。
第一群聚性在自然法则下,在人类社会中,人总是趋向于向人群更多的地方聚集,人的这种属性称为群聚性。
群聚性促使人类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同时,群居的人类能够更好地抵御大自然的威胁,使人类得以更好地延续和进化。
群聚性促进了氏族、家庭、城市和国家等等社会现象形成;群聚性促进了交流、语言、文字等等文化现象出现。
显然,那种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的论断是不准确的。
第二人爱性在自然法则下,在人类社会中,来自于人内心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眷念、帮助、善意等情感,称之为人爱性。
人爱性在思想上表现为人与人彼此关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善意、爱恋与热爱之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积极向上;在行为上表现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阻止滥杀无辜,帮助并同情弱者等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亲情、友情、爱情、同情、怜爱和眷念等等情感都属于人爱性范畴。
当人类以族群、国家等形式存在时,因为丛林法则,人类彼此之间会产生严重的私欲性界限冲突,从而引起无止境的战争祸乱和残酷杀戮,导致人类陷入极度的私欲性恐惧之中。
在人爱性作用下,人类最终会彼此之间妥协和达成私欲性行为界限共识,从而阻止人类彼此之间无底线的残酷杀戮,。
在私欲性恐惧中,人类幻想建立一个只有真善美的理想社会,从而避免战争祸乱。
这些幻想经过一代代地传承、神化、总结和完善,于是,形成了今天的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等等。
因此,人爱性也是绝大多数宗教起源的人性基础。
在孔儒皇权时代,人类的行为准则和法律制度基本依据孔儒仁礼道德伦理而建立。
因为这些行为规范或者说道德伦理无视私欲性的合理存在和崇尚高大上式的“无私圣贤”榜样,因此很难有效地规范人的私欲性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沦为假大空的境地。
在孔儒文化建立的“假大空”社会里,人类只好寄托于明君、救星、圣人或佛祖的出现和恩赐,并希望由此带领人们进入“无私”的高大上理想社会。
基于这种理由,每位新国王或皇帝总会以“代表天意”的名义把自己包装成为“替天行道”的天子、明君或救星,从而取得其权力的合法性并不允许人民质疑。
一旦权力稳固,统治者就以消灭人的“私淫邪念和树立高大上新风等”为借口,要求人民感恩和无私奉献,从而控制人民的思想;以“除恶扬善”为依据,扩大权力,清除异己,杀戮生命,从而恫吓人民。
当然,这样的社会都无一例外地走向极权专制的独裁社会。
显然,人爱性可以阻止人类彼此间无底线杀戮,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消灭统治者的私淫贪欲,也不能使所有平民或老百姓真正安分守己地“无私奉献”。
因此,以人爱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一个真正完美的“高大上”理想社会。
第三私欲性在自然法则下,在人类社会中,人因获得某种需求而满足和愉悦,并希望更多或持续地拥有,这种属性称为私欲性。
私欲性的特性就是利己和最大利己。
私欲性的利己特性在思想上表现为权欲、淫欲、财欲等等私欲,私欲性的最大利己特性在思想上表现为贪权、贪色、贪财等等贪欲。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私欲性表现出来的权欲和贪权演变出出了权力和权利等概念;私欲性表现出来的性欲和贪色演变出现了色情、艺术、歌妓、婚姻等等文化现象;私欲性表现出来的财欲和贪财演变出现了商品、市场以及交换等市场经济现象;如此等等。
因此,私欲性的最大利己特性既是人类社会前进和进化的强大动力,也是引起私欲性冲突和战争祸乱的根源。
因为私欲性冲突和战争祸乱,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家或国家之间必然会陷入你死我活的残酷杀戮之中。
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争权夺利”的残酷杀戮战争历史。
但是,无论多么野蛮和残酷的杀戮,人类终会在人爱性和群聚性的作用下,因为厌恶战争而想办法建立起一些规则或界限,以规范彼此之间的私欲性思想和行为。
这些规范私欲性的准则称之为私欲性界限。
根据私欲性的最大利己原则,谁确定私欲性界限,那么这些界限一定对谁最为有利,所以,决定私欲性界限话语权就成为人类“争权夺利”的必然选择。
人们把决定私欲性界限话语权的人称为权力者(统治者),接受和遵守私欲性界限的人称为权利者(老百姓或平民)。
通常,在人类社会中,由权力者或极少数权势者单独确定个人的私欲性界限,称之为独裁,由此构成的社会称之为独裁社会。
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个人私欲性界限,称之为民主,由此构成的社会成为民主社会。
一般说来,在独裁社会,私欲性界限包括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或限制;在民主社会,人们认为思想无罪和言论自由,所以私欲性界限主要体现在规范人的私欲性行为,并根据人的行为错误大小做出相应的惩罚。
按照当今的通行说法,私欲性界限又可以理解为个人权利、权力和相关的法律制度。
从人的权利和权力角度思考,在独裁社会,为了最有利于独裁者和独裁统治,普通百姓的权利和权力将趋向于零即无私状态,统治者的权利和权力将趋向于无穷大即不受限制。
为了维持这种社会的“合理性”,建立无私奉献美德和灌输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理念就必然成为独裁社会的基本准则。
显然,在任何独裁统治社会,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统治者的私欲性利己,必然会趋向于最大限度地剥夺平民的私欲性利己,从而导致社会的严重不公。
为了私欲性最大利己和掌握私欲性界限话语权,有人必然疯狂地追逐权力。
因此,任何独裁统治社会不可能真正地达到长治久安,不可能避免残酷地杀戮、战争祸乱以及周期性的王朝更迭。
在独裁统治的社会里,人们想当然地把社会动荡和战争祸乱等一切罪责归咎于人的私欲性的存在和贪淫,于是,陷入极度的私欲性恐惧之中,这就是私欲性恐惧。
在私欲性恐惧之中,有人幻想无私社会的美好,这就是私欲性恐惧臆想。
当族群或国家普遍陷于私欲性恐惧臆想中,并付诸行动去实现“无私美好”社会时,这些臆想和行为称为私欲性恐惧臆想综合症。
在不承认私欲性合理存在的独裁社会中,统治者往往以不允许人的私欲性存在为借口,拒绝制定有效的制度来承认和规范人的私欲性行为,从而推卸保护人民的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的责任;相反,统治者却热衷于以“除恶扬善”的名义扩大权力,并树立“圣贤式高大上榜样”控制人民的思想,要求人民无私奉献和清除异己。
在严密的思想控制和杀鸡儆猴式的恫吓下,人民只好放弃个人权利,噤若寒蝉,匍匐在地,唱着颂扬的赞歌。
显然,那种以消灭私欲性作为终极目标的理论,必然不承认个体的权利合法性;必然不承认商品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必然不承认艺术和娱乐的合法性;如此等等。
当然,从人性的角度看,权力者所做的一切依旧是其私欲性的最大利己原则使然。
当然,因为其严重违反了平民的私欲性最大利己原则,因此,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假大空社会困境,不可保持长期稳定。
从而人性的角度看,这样的社会可以理解为人类私欲性恐惧臆想综合症的表现形式。
孔儒的道德伦理之所以能够盛行几千年而不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独裁统治者私欲性最大利己原则。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欧洲人终于走出中世纪神权专制愚民独裁社会。
欧洲人以“天赋人权”的名义承认私欲性和私欲不可消灭性和无法抗拒性,并把私欲性转换成个人权利、权力和相关的法律制度。
随着民主制度的出现,作为私欲性表现形式的“争权夺利”不仅不会带来残酷的战争祸乱,反而变成了每个人可以争取的正当权利。
权力者和平民的关系不再是施舍和感恩关系,而是变成了平等的交换关系。
私欲性不再被视为罪恶滔天的洪水猛兽,反而成为激发人的活力,驱使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这就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当然,民主在欧洲不是一蹴而就。
因为民主的不完善和私欲性的强大“贪淫”特性,根据达尔文的丛林法则建立起来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理念曾经使欧洲陷入“争权夺利”的战争祸乱中不能自拔。
欧洲人在走出宗教神权的无私“赎罪”愚民统治后,却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或私欲性恐惧臆想综合症的泥潭之中,并把这些灾难带到世界各地。
在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痛定思痛并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人类才有机会跳出独裁统治的王朝灭亡周期律怪圈。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人类建立了民主选举制度,让每个人有机会和平地“争权”,从而满足其私欲性权欲,并避免了丛林法则下“争权”的残酷和野蛮。
每次选举活动不仅成为竞选者们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而且也成为他们体察民意的学习机会。
由于限制权力和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选择与保护人民的权利不受侵犯,权力者不再高高在上和肆意妄为。
今天,选举活动甚至变成了普法和增添人们文化娱乐的盛大节日。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人类建立了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让每个人有机会和平地“夺利”,以满足了人的私欲性财欲,从而比较好地避免了官本位独裁体制造成的权力恶性膨胀和严重贪腐。
自由市场经济使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取丰厚的利益,而不需仰仗权力者的脸色和依靠感恩权力者的施舍而苟活。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人类第一次以私欲性界限作为基础并参考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制定出了以承认和规范人的私欲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
由于这些制度经过全体公民的参与和认同,因此能够比较好地保障每一位公民的诉求并得到普遍遵守,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和保持了社会的积极向上和充满活力。
即便如此,权力者的权利必须加以限制和规范,还必须定期轮换,以防止其走向独裁和专制并给予人们和平“争权”的机会。
从此,现代民主社会把权力者从高高在上的救星变成了保护人民权利的保护着,从而使人类避免了“王朝灭亡周期律”带来的残酷杀戮和战争祸乱,人类第一次真正地走向了和平、自由和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本能性法则理论》从人性的角度证明:现代民主社会才是人类曾经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