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案例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执教的学生虽然长在农村,又习见于生活中的各种植树问题现象,但这只是形象思维上的一个优势,并不能等同于理性思维上的收获。
这里存在的一个难点就是学生不理解植树问题中涉及的“间隔”这一概念,要想解决问题,还要从“间隔”概念入手,我利用手指间的间隔引入“间隔”,生动形象,贴近学生实际。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选用利用小纸条植树,绳子打结利,使抽象的植树问题生动再现在学生面前,突破关键,突出了重点难点,使学生更容易通过直观的表象概括规律,从而构建植树问题的数模,正确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与植树棵
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让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小纸条、小树、短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真实情景
1、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六一儿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
)
(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在这张长20厘米的纸条上设计植树方案。
注意:20厘米的纸条代表20米长的小路。
)
2、学生动手在纸条上设计植树方案。
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各组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1)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种了5棵。
(2)我是只种一头的。
所以我只种了4棵。
(3)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3棵。
师:你们所设计的植树方案真棒,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师:看来植树中间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而学生所设计出的不同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为学习例题奠定基础。
而老师一两句的环保教育,也适时地教育了学生,使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进入自主学习
1、示例1。
学生读题,审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哪里你觉得要注意的?它提出了什么数学问
题?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请小组合作,利用这些小树、纸条等种一种,看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完成活动后,请讨论讨论这几个问题。
(1)把100米长的小路平均分成多少份?
(2)数一数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植树的棵数与所分的份数有什么关系?
(3)怎样列式解答?
注意:
在学生汇报把100米长的小路平均分成20份时,适时导入间隔。
(其实,你们所说的段数或(份数)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讲的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
张开你们的小手,看看5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4个间隔)你还能发现哪里有这样的间隔存在?(学生汇报)
3、各组板书解答方法,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解答。
4、动手操作:拿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打结,发现间隔数与打的结有什么关系?
5、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并板书:
总长度÷每个间隔的长度=间隔数
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这一次,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进入实际生活
1、做游戏比赛:
师: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吧。
教室这里的宽是5米,每两位同学之间的距离是1米,(两端都要站)一共能站多少位同学?请同学们亲自来站一站。
生:站了6名同学
2、我能解决这些问题:
(1)、在一条全长300米长的道路两旁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
(2)、同学们到操场做广播体操,每隔1米站一位同学,一行共站了25位同学.从第1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远?
(各组先在组内探究讨论,然后板书,并讲解)
四、师生共同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什么是间隔
生:两端都种,间隔数比棵树少1
生:两端都种,棵树比间隔数多1
生:植树可以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