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谈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墨色字帖行草书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 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文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颜真卿50 岁时书。
计25 行,共230 字。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父陷子死,以致巢倾卵覆” 、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 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有很大的益处。
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 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 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 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 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 之意趣。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论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一、概述颜真卿,唐代杰出书法家,生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卒于公元785 年(唐德宗贞元元年),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
字清臣。
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爵封鲁郡开国公,后人尊称颜鲁公。
颜鲁公在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承先启后,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开宗立派、开一代书风的伟大人物,世称“颜体” ,与王羲之先后交相辉映,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形成过程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 。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
”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有“颜筋柳骨”之誉。
尽管颜真卿以书法名世,然究其一生,书法并不是其生活的主线。
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公元733 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通过国子监考试,翌年二月登甲科,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官场。
他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
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
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
他一生忠义坚贞,其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造就了其书法品格。
字如其人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自始至终均用中锋,体现一种的沉着、雄毅、博大之气。
颜真卿的一生,一半起伏于宦海,一半纵情于书法诗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是家喻户晓。
他的书迹作品流传甚广,据说有130 余种。
楷书有《王琳墓志铭》、《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臧公神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且一碑一面目,从中可以看出颜体书风的形成过程以及他毕生对书法的追求。
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行书佳作《祭侄季明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因家训所授,必以家天下为己任,忠君爱民,仁义道德,耿直忠厚,正因其坚贞的人格而成就了其书风的伟大。
三、颜真卿书法艺术解析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民酷爱书法,这种对书法的狂热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唐朝是书法的全盛时期,楷书尤盛,它直接隋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功绩最为显著。
以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大家” 。
各领风骚。
至于开科取士,书法成为必不可少之一项。
颜真卿逢开元盛世,“举进士、登甲科”,证明其文采超人,书法精湛。
早期书风受褚遂良影响十分明显,褚遂良善于对笔意的表现,注重提笔的“空” 、运笔的“灵” 。
这在褚遂良遗留下来的墨迹中可以发现,通过提笔和运笔实现书法的空灵,既体现了“尚韵” 书风的特点,又对魏晋书风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因此颜真卿在褚书中,花费了很大的功力,掌握其要领,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在《跋颜书》中也曾说过颜真卿学褚遂良,仔细分析,即使颜真卿晚年写的《麻姑仙坛记》中也能体悟到褚遂良的用笔、结体以及清瘦圆润的书法特征。
只是到了晚年,更注重并且形成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雄风的艺术特点。
从2003 年秋,洛阳龙门镇张沟村出土颜真卿书于开元廿九年(741 年)的唐《王琳墓志》让我们领略了颜真卿早年书作的魅力。
此时正值三十余岁。
不难看出此时的书风受初唐的影响,尤其是褚遂良的影响。
唐初实行科举制度,并设有“书学”一科,把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条件。
以书取仕,极大地激发了读书人学习书法的热情。
天宝二年(743 年),34 岁的颜真卿毅然辞去礼泉县县尉,赴京师长安拜学张旭,时隔三年(天宝五年),颜又辞官到洛阳,再访张旭,在其交往中,颜真卿受益匪浅,在张旭的指导下,上承“二王”之传统,又习“初唐四大家”之特点,兼收南北朝民间书法朴茂等新鲜营养,书艺大进,并撰写了著名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初唐的书风,在李世民的倡导下,一直笼罩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典雅、中和的气息。
如虞世南的圆润遒美,褚遂良的瘦劲温雅,欧阳询的严谨端庄,未能脱离魏晋的。
即使盛唐时期,颜真卿44 岁所作《多宝塔》严整精美,亦难免于初唐书风所影响。
经过“贞观之治”,唐朝开始进入盛世时代,政治稳定、开放,经济发达,国富民安,这使人们在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开始追求强盛雄壮之风,一种正大气象呼之欲出。
这种审美取势辐射到各个艺术门类,如唐画之丰腴、唐塑之丰满、唐诗之风采,无不反映了唐代艺术共同的审美精神。
盛唐是真正唐代书风的创立期,达到书法艺术美的极致,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李邕、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名家,在他们之后颜真卿登上了书坛巅峰。
其用笔一改之初习褚遂良时的细挺,结字浑厚圆劲,内宽外紧,笔势外拓,笔画富有张力,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逼人,具有篆隶笔意,极具庙堂之气。
同时又不失秀雅精到,这在《李玄靖碑》中得到完美体现。
平划宽结之态,或许出自《文殊般若经碑》、《经石峪金刚经》等碑,尤其到晚年其特点更加明显。
颜真卿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一个继承前人艺术成果,从中推陈出新,在继承上的变通,在创作上的个性,并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突破了“二王”书体而形成新风格,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新境界,逐渐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过程。
其风格也不是孤立和偶然地突然产生,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方面,进入中唐以后,人们的审美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和游移,另一方面,在新的审美思潮的驱动下,颜真卿不自觉地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着紧随时代步伐的新的艺术式样。
正如石涛所云“笔墨当随时代” ,为我们今天书法创作给予很大的启迪。
历史流传下来的颜真卿书迹约有百余种,窥其书艺发展过程,我们将颜真卿书法分为三个不同之创作时期。
50 岁前为前期,保持东晋以来的清俊妍美的书风,代表有《王琳墓志》、《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铭》(44 岁作)、《东方朔画赞碑》(46 岁作),开始形成雄强伟岸的个人面貌;50 岁至60 岁为中期,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50 岁作)、《争坐位帖》(53 岁作)、《郭家庙碑》(56 岁作),这是行书的成熟期;60 岁以后为晚期,此时也是“颜体”最为成熟,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时期,代表作有《宋广平碑》(62 岁作)、《麻姑仙坛记》(62 岁作)、《大唐中兴颂》(62 岁作)、《李玄靖碑》(69 岁作)、《颜勤礼碑》(71 岁作)、《颜家庙碑》(72 岁作)和《自书告身帖》(72 岁作)等,其中又以《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为颜真卿晚年最为得意和代表作,《颜家庙碑》大字深刻,庄严遒劲,综合成鲁公刚健雄浑的代表书风,同时又透露出风雅秀逸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