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简称呼衰。

诊断的依据常以动脉血气分析为根据,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情况下,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分类
1.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1)I型呼衰:仅有PaO2 下降,<60mmHg,PaCO2 降低或正常。

(2)II型呼衰:PaCO2 升高,同时有PaO2 下降。

动脉血气分析为PaO2 <60mmHg和(或)动脉血PaCO2 >50mmHg。

2.按发病急缓分类可分为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

一、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病变、重度或危重哮喘等。

2.急性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

3.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

(二)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舌头等处出现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4.循环系统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

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

(三)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单纯PaO2 <60mmHg为I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 >50mmHg,则为
II型呼吸衰竭。

2.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原发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3.胸部影像血检查包括普通X线胸片、胸部CT等。

(四)治疗原则
对重症患者常需进入ICU病房。

特别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通畅的方法主要有:①若患者昏迷,应使其处于仰卧
位,头后仰,托起下颚并将口打开;②清除气道内分泌及异物;③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的建立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简便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级气管切开。

气管内导管是重建呼吸最可靠的方法。

2.氧疗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问题为氧合功能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
(>35%)给氧可以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致引起CO2 潴留。

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 潴留
(1)呼吸兴奋剂主要适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对以肺炎、肺水肿等病变引起的以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所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不宜使用。

(2)机械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昏迷逐渐加深,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暂停,呼吸道分
泌物增多,咳嗽和吞咽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5.合理使用利尿剂。

6.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测与支持
(五)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使用呼吸机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意识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
(六)护理措施
1. 病情监测危重患者应检测呼吸、血压、心率及意识变化,记录液体出入量。

遵医嘱采取各种对症治疗,配合抢救。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
(1)及时清除痰液,清醒病人鼓励用力咳嗽,对于痰液黏稠的病人,要加强雾化。

对于咳嗽无力或昏迷病人,给予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2)遵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等。

(3)对于危重或昏迷病人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呼吸机。

3. 合理用氧未行机械通气前,对II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

4. 用药护理
(1)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2)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时调整用药量和给药速度。

对烦躁不安、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5. 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1)神志:神志与精神的改变,对发现肺性脑病先兆极为重要。

如精神恍惚、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语或躁动为肺性脑病表现。

(2)呼吸:注意呼吸幅度、频率、节律的变化。

若呼吸变浅、减慢、节律不齐或呼吸暂停,为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

(3)心率与血压:病程早期心率加速、血压上升;后期心脏功能失代偿可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4)痰:注意痰量、性状及排痰是否通畅。

如痰量增多,黄色脓性,表示感染加重;原有大量痰液突然减少,常见于快速利尿,分泌物干结,病情加重。

(5)尿量和粪便颜色:尿量多少,反映病人体液平衡和心、肾功能的情况。

在呼吸衰竭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肾衰竭、休克病人,应每日记录尿量及入量。

呼吸衰竭病人常合并消化道出血,应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并做隐血试验,以便及时发现。

(6)呕吐物颜色: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可出现呕血。

(7)并发症:呼吸衰竭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甚高,因此需密切观察。

如发现在输液过程容易发生针头堵塞、注射部位淤血或有瘀斑、皮肤黏膜自发出血等,均提示有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

(8)观察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反应:应用呼吸兴奋剂后,若出现颜面潮红、面部肌肉颤动、烦躁不安等现象,表示过量,应减慢滴速或停用。

二、慢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
慢性呼吸衰竭多由支气管-肺疾病引起,如COPD、严重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

尘肺等。

(二)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病情较轻时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延
长,严重时发展成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2、精神神经状态慢性呼吸衰竭伴CO2 潴留,PaCO2升高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现象。

兴奋症状包括失眠、烦躁、躁动、夜间失眠而白天嗜睡(昼夜颠倒现象)。

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催眠药,以免加重CO2潴留,发生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3、循环系统CO2潴留使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心排出
量增多而致脉搏洪大;多数患者有心率加快;因血管扩张产生搏动性头痛。

(三)辅助检查
1. 动脉血气分析判定呼衰的性质、程度和血液酸碱度,可以指导氧疗及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

PaO2 <60mmHg,伴或不伴PaCO2 >50mmHg,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pH<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2. 血电解质检查可有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钠、低血氯等
(四)治疗原则
1. 氧疗COPD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CO2潴留,氧疗时需注意保持低浓度吸氧,防治血氧含量过高。

2. 机械通气根据病情选用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3. 抗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是感染,一些非感染因素诱发的呼吸衰竭也容易继发感染,因此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

4.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应用呼吸兴奋剂,该药通过刺激颈动脉饿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

主要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所致的呼衰,不宜用于以换气功能障碍为主所致的呼衰。

使用时须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否则会加重呼吸机疲劳,加重CO2潴留。

(五)护理问题
1. 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功能受损、呼吸道分泌物黏稠积聚有关
3.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意识障碍有关
4. 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肺性脑病
(六)护理措施
1. 体位、休息与活动指导病人卧床休息,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

并尽量减少自理活动。

2. 合理用氧对II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与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

3. 呼吸训练II型呼衰病人进行呼吸运动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增加有效通气量,改善通气功能。

4. 其他同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相同。

(七)健康教育
1.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发展和转归,使病人理解康复保健的意义与目的。

2. 鼓励病人进行呼吸运动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加强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教会病人和家属有效咳嗽、咳痰、体位引流、拍背等技术和家庭氧疗法。

3. 告知药物的用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嘱其遵医嘱准确用药。

指导病人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达到改善体质目的。

4. 指导病人避免各种引起呼吸衰竭的诱因,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劝告吸烟病人戒烟,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不良因素刺激,少去人群拥挤的地方,尽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

5. 告诫病人若痰液增多且颜色变黄、咳嗽加剧、气急加重或出现神志改变等病情变化时,应尽早就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