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
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和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1.4个百分点。
然而从全省来看,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
不仅如此,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
目前许多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联系的现象,比如马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的联系。
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是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
首先,从经济区来看,是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
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
由于距离的限制,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沿江城市比如、马、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确应对,在华东地区甚至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
但是,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
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与——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与,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空间上,要与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尽收囊中的局面。
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与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
不能仅仅从省域的围来考虑同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围的合作,避免与的正面冲突,在同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和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
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马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
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具备了成为和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与省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和省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是省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
在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的经济核心地带。
应该通过同包括在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1、发展新动力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省在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
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合芜()、合铜()、合安(至)、合六(至伊宁)、合淮(至)、合蚌()、合徐(至)、合界(界子墩通往、)。
铁路方面,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期间宁西铁路——段即将建成通车。
同时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段的修建,使得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由于国家和省的投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
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城市化的背景,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
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
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
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和。
是受到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的辐射,间接的同形成经济协作关系。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等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直接接受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的制衡。
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同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
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