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传统习俗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 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 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 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 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 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 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 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 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
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
元宵 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 十五日举行。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
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
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
元宵节传统习俗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 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舞狮子: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 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
春节传统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守岁: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 到来的习俗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 种方式。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 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清明节
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它也是汉族传 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 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 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 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 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 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 定为清明节。
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 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窗花与“福”: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 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 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 竹声除旧迎新。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 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 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 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 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 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 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 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 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 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 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 色,狼狈逃蹿了。
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
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
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
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
• 这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 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 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一 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 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 快上山躲避 “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 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可 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 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