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一、基本概念:1、风险:风险(risk)是某种事件和损失性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状态或多种可能性结果。
2、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的潜在原因或影响因素。
3、道德风险:指人们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或态度,大多是消极的有意识的行为。
4、纯粹风险:只有损失可能而没有获利机会的风险。
5、投机风险:既有损失可能,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
6、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7、可保风险:指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承保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二、思考题:1、风险有哪些基本分类?风险的分类对风险管理有何意义?答:按风险的性质分类: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按风险损害的对象分类: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按风险发生的原因分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对风险进行恰当分类,有助于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正确识别、估测与评价。
并能针对不同性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2、风险管理程序依次有哪些?答:风险管理程序依次有(一)风险识别、(二)风险估测、(三)风险评价、(四)选择风险管理方式、(五)风险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3、风险管理方式及其比较分析。
答: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风险规避:规避即避免,是指放弃某项活动以达到规避因从事该项活动可能导致损失的目的。
避免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某特定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相当高时;二是在处理某种风险时其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时。
(二)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预防和抑制即防损和减损两种方式,其目的是用来降低损失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可分为预防和抑制两种,损失预防是指在风险发生前设法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措施。
损失抑制是指风险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的各种减损措施。
(三)损失融资:损失融资主要包括风险自留、风险转移两种方式。
在风险转移方式中,又包括合同安排、套期保值以及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手段和保险,其中最重要的风险转移方式是保险。
4、如何理解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答:首先,保险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是用社会化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集中尽可能多的风险单位,运用概率统计原理进行准确预测,将单个风险单位面临的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总体上损失的相对确定性,从而实现风险损失的均摊。
其次,保险经营过程蕴含着风险管理,保险本质上是一种集中与散风险的机制,其经营过程也是一种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保险经营的始终。
5、如何理解可保风险的条件?巨灾风险的可保性如何?答:可保风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可保风险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风险的偶然性是指对于个体标的而言风险发生应具有不确定性。
风险的意外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或损害后果的扩展都不是投保方的故意行为所致,而是具有意外事故的性质。
(二)可保风险具有现实的可测性,风险的发生虽具有偶然性,但可保风险总体上应具有可测性特征,可以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来测定各种风险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损失率。
(三)拥有大量、同质且相互独立的风险单位,并只有少数风险单位受损,以保证满足大数法则。
(四)风险是纯粹风险而非投机风险。
(五)可保风险损失的幅度和频率比较适当,这样才可以保证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也可以使保费在保险人的承受范围以内。
以上讨论的五个方面的条件是某一类风险可被识别为可保风险的前提条件。
然而,就巨灾风险而言,它并不具有可测性或是说某些巨灾风险可测,如因四季更替导致的涝灾,旱灾等,而像恐怖活动这类巨灾风险则不具有可测性。
就巨灾风险本身的性质来看,并不满足上述可保风险条件中的可测性,幅度和频率适当及大量,同质且相互独立的风险单位三个条件,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巨灾风险属于不可保风险。
再次,由于巨灾风险对保险需求大,损失率高,费率高,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巨灾风险无法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单独承保。
但是,由于巨灾风险(自然灾害,恐怖活动等)常常会引起社会动荡,并且其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可考虑在政府进行扶持,补贴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政策性保险对巨灾风险进行承保,这样,既可以减小损失,又可以稳定社会,挽回因巨灾风险损失所导致的经济效率降低。
现已存在的国家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均是成功实行的政策性保险的例子。
第二章:保险制度一、基本概念:1、保险:保险是以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为本质内容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2、船货抵押借款制度:当船舶在海运途中急需用款时,船东可以船舶或货物为抵押向高利贷者借款,如果船货安全抵达目的地,须还本付息;如果船货中途发生损失,则可免去借款人部分甚至全部债务的制度,是贷款与损失保障的结合。
3、劳合社:由英国人爱德华.劳埃德于17世纪80年代首创。
劳合社本身不是保险公司,是个人承保人的集合体,即所谓“风则为保险商,合则为劳合社”,其性质相当于交易所,是一个保险市场。
4、后备基金: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提留的用来应付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补偿需要和一些不测事件的特殊需要的物资或货币。
5、保险基金:是指执行经济补偿和给付职能的一部分社会产品,它是通过商业保险形式建立起来的,用于对物质财富因遭灾受损提供经济补偿和对人身事件提供经济给付的一种专项货币基金。
6、社会保险:由政府机构经办并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为本国(地区)的劳动者或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提供物质保障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7、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经营的保险,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开展保险业务而获取利润。
8、政策性保险:是政府为了某种政策上的目的,运用商业保险原理并给予扶持政策而开办的保险。
政策性保险包括社会政策保险和经济政策保险两大类型。
9、强制保险:又称法定保险,是以国家颁布法律法规的方式强制实施的保险。
10、自愿保险:由投保人和保险人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以签订合同方式形成的保险关系。
二、思考题:1、保险与储蓄有何不同?答:两者的区别有(1)保障性质不同储蓄存款是一种备用款项,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可用作购买准备、支付准备和预防准备,包括补偿意外灾害损失。
储蓄是自助行为,它只能提供自我保障,保障程度受制于存款规模。
保险属于社会化经济保障制度,是多数人的互助合作行为,体现一种再分配关系和社会互助共济性质,投保人以较少的保险费支出可以换取比较充分的经济保障。
(2)权利主张不同,储蓄是以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原则,储蓄之本利归储户所有,他们可以任意处分,到(随)时提取,而且必然要提取。
保险受合同的限制,只有发生保险事故或人身事件时,被保险人才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否则可能一无所得。
2、为什么说生命表的产生在人寿保险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事件?简述自然保险费与均衡保险费理论及其意义。
答:因为早期人身保险费的收缴采用“赋课式”,参加者每人须缴纳等额的保险费,与人的年龄、健康状况无关,结果导致严重的逆选择行为,保险经营极不稳定。
生命表的编制完成,为寿险精算技术和现代人寿保险制度奠定了科学的数理基础。
自然保险理论是依据生命表,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死亡率计算出投保人在当年应缴纳的保险费。
自然保险费理论确立了公平原则,产生了人寿保险总体上收支相等的原理,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年龄大的人参加保险的实际问题。
“均衡保险费”理论是指把每年更新的定期死亡保险期限改为长期性保险,在自然保险费基础上,加上利息因素,经过精确计算,使某一投保人在整个保险期间每年的保险费保持相同水平,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化,这就是均衡保险费(level premium)。
均衡保险费实际上包含两部分:风险保险费(即自然保险费)和储蓄保险费两个部分。
自然保险费与均衡保险费理论是在哈雷的生命表基础上对于人寿保险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一理论将生命表应用于人寿保险经营,确立了保费负担的公平原则和寿险精算原理,同时解决了各种年龄投保人购买寿险的实际问题。
3、为什么说概率论和大数法则是保险经营的科学依据?答:因为,(1)保险标的损失概率是制订纯费率的基本依据. 风险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人们可以运用概率论的原理去测算各种风险事故的损失率,作为制定保险费率的依据。
(2)大数法则对保险经营具有指导意义。
即使有了比较精确的纯费率,并不能完全保证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如果承保面小,大数法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际损失率波动则大,使保险收支差异增大,保险经营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大数法则对保险经营的指导意义在于:保险公司承保的标的数量越多,实际损失结果与预期损失结果的误差将越小,实际损失率则越趋近于纯费率,使纯保费总额与赔款总额趋于一致,收支趋于平衡,经营保持稳定。
4、后备基金有哪些基本的组织形式?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答:(1)自保形式:由各个经济单位(包括企业和家庭)分散自筹后备基金,作为生产或生活的备用品(款)以及应付灾害损失补偿需要。
如企业后备基金、家庭储蓄等。
这种形式的后备基金的特点是分散建立,自留自用,数量有限,一般只能应付小额的灾害损失补偿需要。
(2)集中形式:包括国家物资储备和财政后备基金,后者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其特点是当年拨款,当年使用,资金来源和使用都是无偿的。
主要用于宏观经济的调整和平衡,以及重大的地区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的补偿与救济,而不能对个别单位和家庭遭受的损失给予补偿。
(3)保险形式:即保险基金,它是由保险人根据法令或合同向投保人收取一定数额的保险费而建立,专门用于对被保险人承担保险合同约定范围内风险损失的补偿或给付责任的一种货币基金。
保险基金的特点:①基金的筹集采用经济方法;②保险费的计算科学合理;③分散筹集,集中使用,使用对象是特定的;④长期积累,投资运用,保值增值。
5、如何认识保险的职能与作用?答:保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具有社会经济互助共济性质的经济保障制度。
其职能有:(一)经济保障:分散风险与分摊损失,经济补偿与经济给付。
(二)风险控制:包括预防风险和抑制风险,即防灾减损。
(三)投资理财:先从保险投资的必要性看,寿险的预定利率是计算纯保费的要素之一,保险公司必然存在投资压力。
从保险投资的可行性看,从收取保险费到组织保险金赔付,中间总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和“数量差”,总有一定数量的保险基金经常处于暂时闲置状态,保险人按规定必须将暂时闲置的保险基金作为责任准备金提留下来,这些准备金以及资本金和公司历年资金积累都可以展开投资运用,使其保值增值。
保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保障企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促进财政与信贷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