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和语调现象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和语调现象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和语调现象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从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系统入手,对变调的内涵以及变调的基本类型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上声变调现象进行具体研究。

说明上声变调现象的普遍性,解释它基本的,常见的三种变调类型。

此外,还对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调问题进行探究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调变化,只不过不同的语言,实现语调变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最后,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上声变调问题和语调问题的教学方法。

标签:上声变调语调教学一、变调的内涵及其基本类型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由音高构成;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

在汉藏语系中一些语言的音节是有声调的,而在包括印欧语系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语系的音节是没有固定的音高格式的。

可见声调并不是音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也不是每个语系所必备的。

但对于汉语来说,声调十分重要,同一个音节“[PA]”在汉语中可以念成四种音高格式,即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PA55](巴),阳平[PA35](拔)、上声[PA214](把)、去声[PA51](坝)。

它的音高格式有平,升、曲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义。

而这些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被称为调值,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聲(51)。

声调在汉语中因为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变调。

音节的变调大部分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汉语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以下几种:(一)“一、不”的变调(二)“七、八”的变调“七、八”放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为35,但也可以不变。

如:七岁、七块、八岁、八路(三)上声的变调二、上声的变调及其常见类型上声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或单用时调值不变,但在实际交际中因为常常与其他字词连用,因此上声可以纯粹地读为原调的情况几乎很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会发生变调现象,读为35或2l。

上声比较常见的变调类型有以下几种:(一)用在非上声前面的变调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前面(用声调符号表示为3+1,3+2,3+4)和在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面(用声调表示为3+0),调值由214变为21。

具体表示为:这种变调类型上声的调值在变调后变为21。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它的调值改变了,但它的调类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为上声。

这类变调现象出现是因为上声的调值214是一个低曲折调,发音时先由半低音2度下降到低音1度,再上升到半高音4度,音长比阴平,阳平、去声都长,所以使其与后面比它的音长短的阴平,阳平、上声相拼时由于音节长短不等,使语流不自然,语速变慢。

不仅无法体现汉语的音律美和节奏感,还会对正常交际产生影响。

而将调值由214变为21后,与后面的音长相差不多,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两个上声连续的变调两个上声连续时根据后一个上声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1.后一个上声不读轻声(声调符号表示为3+3)在这种情况下,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

这种变调产生的原因仍然与上声的调值214是一个低曲折调有关。

当两个上声相连时,虽然音长相同,但连续发低曲折调会使语速明显变慢。

言语交际中,在语调、语速和语气的影响下,语流会变得磕绊、别扭,只有将它变为近似于阳平调值的35时,才会使语流顺畅,从而不影响交际。

2.后一个上声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在这类情况下,后一个上声通常是原来读为上声而现在读为轻声,但是相对应的第一个上声的变调却不同,这是因为a、b两类中读为轻声的字在本质上不同。

比较而言,a类的轻声不太固定,a类中的词语大致分为两种:①动词重叠。

如:讲讲,等等、想想、写写。

这些词大多是动词的重叠形式,在语义和语用方面与单音动词有很大不同。

动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也具有实词语素的作用,它虽然由上声变为轻声,但仍以上声的角色发挥着作用,因此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近似于阳平的35。

②第二个音节对前一音节有限定作用。

如:捧起,想起、水里、嘴里。

在这类词中,第二个音节对第一个音节有限定作用,“捧”不等同于“捧起”,“水”不等同于“水里”,这些音节都属于限定性表义语素,同样以上声的角色发挥作用,所以前一音节调值也变为35。

而在b类词语中,情况则不大相同。

这类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①名词重叠。

比如“姐姐,奶奶”。

后一音节是对前一上声的同义重复,在音节中的地位是附属的,有时去掉也对语义的影响不大。

②轻声音节为别义语素。

如耳朵,马虎。

后一个语素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本义已经逐渐消失,在词语中没有具体明确的意义。

③轻声语素为后缀。

如:嫂子,本子、影子。

“子”均为后缀,词义已经虚化。

所以在b类词语中,前一个语素是表义语素,语义基本是由第一个语素传递的,后一语素不表示与词义相关的意义,不再以上声的角色发挥作用,而且这类轻声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可以将它们当作“非上声”处理,前一个上声调值变为21。

(三)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同样是三个上声相连而变调的情况却不相同。

这是因为在a类中,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之后。

所以前两个音节的调值变为近似于阳平的35。

而在b类中情况却不一样,是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之后,所以前两个音节的调值分别变为半上声21和近似阳平的35。

三、语调的内涵世界上已知的语言中,没有哪一种语言是可以用一成不变单一的语调说话的,每种语言都有实现自己语调变化的方法。

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如果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发音,听起来会让人觉得不连贯,不自然。

因此人们在实际交际和朗读中,一般都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一个的音节,而是连续地发出很多音节形成语流。

语调就是人们在语流中用高低轻重,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音形式。

而在汉语中语调又表示为说话和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的总称。

四、表示语调的方法(一)停顿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后头出现的间歇。

出现停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出于人生理上的需求,人在朗读或者说话时需要换气。

其次是出于句子结构上的需求,停顿可以使句子结构层级更加分明。

最后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让听者有时间充分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语义。

一句话停不停顿,在什么地方停顿,会表达不同的语义。

停顿是表示语调的重要方法,根据停顿的形式可将停顿分为两类:1.意群与意群之间的停顿。

从意义的联系来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就是意群。

在较大的意群里,还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再划成更小一些的意义整体,被称作是节拍群。

说话和朗读中的停顿,大多都是出现在意群或节拍群后面的。

这种停顿方式在书面上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

如顿号表示停顿时间较短,逗号稍长,句号更长。

2.逻辑停顿。

为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而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

如“他谁都认识”如果要表示强调应该在“他”后稍作停顿。

(二)重音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叫做重音。

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语法重音。

是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主要重读的是句中某些句法成分,如:2.逻辑重音。

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

在一句话中,需不需要重音,重音在什么位置,都是根据说话人想表达的语义而定的。

在同一句话中,重音的位置不同,表示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如:(1)我是上海人(一般陳述)(2)我是上海人(不要再怀疑我了)(3)我知道你会来(别人不知道,只有我知道)(4)我知道你会来(我已经知道了,你不要再瞒着我了)(5)我知道你会来(别人来不来我不知道)(三)句调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格式,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

根据句调的升降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形式:1.升调。

调子由平升高。

常表示反问,疑问、惊异等语气。

如:(6)“你的家乡在哪里?”(7)“你瞅这路不是真的修了吗?”2.降调。

调子先平后降。

常表示陈述,感叹、请求等语气。

如:(8)“今天星期六了”(9)“这酒真是美极了!”3.平调。

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

常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

如:(10)“少说闲话,任你处理吧。

”(11)“大伙都说他是个厚道人”。

4.曲调。

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

常表示含蓄,讽刺等语气。

如:(12)“哎呀呀,你这么大的力气,山都会被你推倒呢。

”五、关于上声变调问题的教学建议声调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关于声调的教学顺序,学界专家们说法不一,提出了多种顺序,但无论哪种教学顺序都要求符合由易到难、以旧带新的原则,也必须符合声带松紧变化的生理规律和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

上声因为它复杂的变调现象更加成为教学的难点,很多留学生在单发上声时没有语音偏误但在词组,句子中则时常发生偏误出现洋腔洋调,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一)改变声调的教学顺序对于初次接触汉语声调的留学生,可以改变声调的教学顺序,不再刻板地按“ā,á、ǎ、à”的顺序进行教学。

先教一声(55),让留学生初步感受到汉语中相对音高体系中最高的音,接下来教四声(51),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从最高音到最低音的降幅。

因为第三声在发音时先从半低音2度下降到低音1度,再上升到半高音4度,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会比发单纯的升调容易,所以第三步先教三声,最后教二声。

这种教学顺序会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声调时就对汉语声调有深刻的印象,能够甄别四个声调的难易,把容易发的声调树立发准确,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类推教学法留学生在两个上声连续,上声和非上声连续的词组、短语和句子中时常发生偏误,但对上声单读,或者一些日常生活中较多使用的词语如“你好”等一般不会发生偏误。

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和储存总是建立在新知和旧知的联结上。

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变调类推出此类变调的读音。

例如用“你好”来类推上声加上声的发音。

以“你好”为例告诉学生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应读为近似于阳平的35,让学生记住发“你好”时的口型和感觉,并以此类推发出“老虎、水果和了解”等词。

(三)重视情境语境对教学的影响情境语境对声调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心理环境,以降低学习语言的情感焦虑。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中学习、练习,使语言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发音偏误有正确的认识,适时分析语音偏误出现的原因。

在教学中要保持耐心和热情,针对具体偏误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对症下药。

(四)单字练习与应用练习相结合在上声的练习方面,可以从单字练习出发,逐步进行词组练习,最后着重练习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词语、词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