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实务第一章社区矫正的过程第一节社区矫正的过程一、社区矫正的含义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平台,(由专门机构负责)以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制度和过程。
二、社区矫正的发展1、刑罚制度的历史变迁①以肉刑和生命刑为主导的阶段②以监禁刑为主导的阶段③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过度阶段2、社区矫正的起源与发展①监禁刑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②监禁刑使被监禁人身心受到损害③负性互动影响监禁矫正的效果④监禁使被监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断⑤监禁矫正成本过高三、社区矫正的功能1、有利于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2、促进了社会的稳定3、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第二节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一、社会工作的实质1、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2、社会工作的功能①恢复功能②预防功能③发展功能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②怎样看待服务对象③怎样看待自己的同事“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是“价值注满的个人”(2)社会工作的方法①个案社会工作②团体社会工作③社区社会工作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统一性1、理念的统一性①基于监管的社区矫正理念(社区矫正试点以前)②促进对象回归社会的矫正理念(试点之后)社区矫正的根本目标:促进矫正对象回归社会①对象的问题得到了解决②对象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恢复③对象形成了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④对象具有自我改变、自我发现的能力2、功能的统一性刑罚执行的弊端:①刑罚执行具有刚性特征,而社区环境具有柔性特征②刑罚执行具有间断性特征,社区生活具有连续性社会工作弥补了刑罚执行的不足:①以人为本的理念,弥补了刚性化不足②主动的工作模式弥补了虚华的不足③以人的平等、尊严、价值、需要为理念的模式,弥补了刑罚执行中社会关怀的不足3、过程的统一性①建立关系②收集资料③矫治介入④评估与跟进社会工作在解决上述几个方面问题中具有重大作用。
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既是刑罚执行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开展的过程,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它们相互嵌入、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同意的过程。
社区矫正的主要阶段:①专业关系建立②资料收集③资料分析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⑤制定矫正计划⑥矫正介入(直接介入、间接介入)⑦评估与跟进第三章社区矫正资料的收集第一节社区矫正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一、社区矫正资料收集中的问题1、个人客观层面资料多,主观状况资料少;2、矫正对象所处环境状况的资料比较少;3、对象与环境互动状况的资料较少;4、资料简单化、不完整。
二、资料收集的基本内容1、个人层面资料收集①个人基本资料;②矫正对象对现状和问题的主观看法;③矫正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④矫正对象生理、心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能力。
2、环境层面资料收集包括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单位等。
3、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层面的资料收集第二节社区矫正资料收集的方法一、文献法1、文献法的特点①间接性②稳定性③客观性2、文献资料的种类①根据文献的加工程度:原始资料、次级资料;②根据文献资料的形式: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图像文献、有声文献。
3、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文献资料①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所依托的社会发展背景资料;②相关政策法规;③相关法律文书,包括相关法律文本和对象的档案文本等;④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资料;⑤社区矫正研究文献资料;⑥社区矫正工作的成果资料。
二、访谈法1、访谈的类型㈠根据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交流方式①直接访谈②间接访谈㈡根据访谈过程控制程度不同①结构式访谈②无结构式访谈2、主要访谈方法①重点访问法②深度访谈法③客观陈述法④座谈会访谈法3、访谈技巧①提前设计访谈提纲;②访谈过程中保持友好的态度;③恰当地进行提问;④准确地捕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⑤适当地作出回答;⑥及时做好访谈记录,可能的话还要录音或录像。
三、问卷法1、问卷法的主要类型㈠按照问卷的用途①自填问卷②访问问卷㈡按照问卷问题的类型①开放型问卷②封闭型问卷③混合型问卷2、问卷的结构①引言②注释③问项④编码3、问题的设计①问题的表述要准确②问题的表达要清晰③问题表述要客观、不带倾向性,不进行诱导和暗示④文字要浅显易懂,不超过被调查者的理解能力⑤问题和所给出的答案要协调4、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①简单询问法②简单陈述法③释疑法④假定法⑤转移法⑥情景法⑦投射法5、问题的数量和排列四、观察法1、观察法的主要类型①参与观察与参与观察②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③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2、观察的方式⑴非标准化观察⑵半标准化观察⑶标准化观察3、观察过程中的记录技术4、观察误差第四章社区矫正资料分析第一节资料分析的必要性◆社区矫正资料分析的现状◆通过资料分析实现资料的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资料分析全面系统地认识矫正对象第二节矫正对象资料分析过程一、资料整理1、审核资料审核的原则:真实性、准确性2、复查3、分类分类的意义:①加深对矫正对象的认识②把握矫正对象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认识矫正对象分类标准:①基本资料②背景资料分类标准的选择:①满足研究或实际工作需要②反映研究或工作的特点4、攥写备忘录必要性:①矫正对象的复杂性②矫正工作任务的繁重性③资料整理本身性质的要求备忘录主要内容:①描述性内容②分析性内容备忘录攥写注意事项:①随时攥写②把描述性内容和分析性内容分开写③经常性对备忘录进行整理二、资料分析1、去粗取精2、去伪存真3、由此及彼4、由表及里第三节资料分析方法一、比较分析1、横向比较是在对矫正对象个人资料、环境资料、矫正对象与环境互动资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比较方法。
横向比较的两个层面:①整体层面②个体层面2、纵向比较是一种注重于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
3、一致性比较即寻找各种类型资料的共同点4、差异性比较即寻找各种类型资料的差异性二、因果分析1、归纳分析法是从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分析方法,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观察大量现象的基础上,由这些现象推导出一般的或共性特征的过程。
2、辨证分析法以现象或资料的复杂性为基础,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
三、结构——功能分析把事物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分析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要素的不同关系使系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发挥出来的不同作用,探讨事物存在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基本环节:1、把要分析的资料置于一个系统中;2、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该资料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3、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予以说明。
第五章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第一节矫正对象问题及研究视角一、问题的含义及研究意义1、矫正对象问题的含义:矫正对象自身各要素失衡,及其与环境关系失衡所引发的,对矫正对象恢复社会功能、重返社会形成不利影响,并为矫正社会工作者或矫正对象所反应的各种现象。
2、矫正对象问题研究的意义是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工作,实现矫正工作的目标,防止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基础。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1、生理研究视角2、社会变迁视角社会解组论3、文化视角文化失调论、亚文化论、价值冲突论4、利益视角群体冲突论5、行为视角越轨理论、标签理论6、心理学视角7、社会权益视角8、综合视角第二节矫正对象问题分类研究一、分类研究的意义1、问题分类究是研究对象问题的基本方法;2、问题分类有利于简化对象存在的问题;3、问题分类有利于寻找问题的根源;4、问题分类有利于明确矫正思路;二、矫正对象问题的主要类型1、问题分类的主要原则㈠目的性㈡可操作性㈢清晰性㈣对应性2、问题分类的可能视角⑴以形成的原因:内在性问题和外在性问题⑵以存在的时间:短期、中期、长期问题⑶以危险程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⑷以对象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矫正对象问题的主要类型⑴个人问题:生存问题、适应问题⑵家庭问题: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支持⑶社会问题:社会支持、再犯诱因、互动一、问题诊断的含义指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和矫正对象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访谈、观察、问卷等方法收集矫正对象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在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分析矫正对象资料的基础上,与矫正对象一起确定问题的过程。
2、问题诊断的意义⑴问题诊断是实施矫正工作的转折点⑵明确矫正目标⑶形成矫正动力二、问题诊断的基本方法1、问题诊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㈠问题诊断是工作者与矫正对象互动的过程㈡注意矫正对象问题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㈢注意问题形成的原因2、问题诊断的过程⑴确定矫正对象的问题域⑵确定问题的性质⑶确定问题的影响程度⑷确定问题的可能走向第六章社区矫正计划第一节矫正计划的目的和目标一、矫正计划的目的和目标1、目的和目标的含义目的:期望在介入的最终阶段获得的较为笼统的、长远的结果。
目标:在中间阶段所要获得的较为具体的、近期的结果。
2、目的和目标的功能①明确工作者和矫正对象共同的努力方向②避免不确定和干扰性因素,持续地执行矫正计划③帮助选择适当的介入策略和模式④可以作为评估矫正工作成效的有效指标和依据3、目标的种类不连续的目标、连续的目标二、选择目的和目标的原则1、目标须与矫正对象所需求的结果相关2、目标应有明确的且可测量的定义3、目标必须是可行的4、目标必须与工作者的知识和技巧相称5、目标应用正向的语言叙述并注重促进矫正对象的成长6、目标必须与矫正机构的功能相符三、选择目的和目标的过程1、确定矫正对象对于协商目标是否做好了准备2、解释确定目的和目标的意义3、和矫正对象一起选择适当的目标4、清楚地定义目标5、确定目标的可行性并讨论可能的改变和不利结果6、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第三节工作契约一、针对不同关注对象的矫正计划及其相应的实施策略1、个人2、家庭3、群体4、组织5、社区一、工作契约概述1、工作契约的内容:介入目标、策略、角色2、工作契约的形式:书面的、需双方签字3、工作契约的作用:强调奖励、不强调惩罚二、工作契约的基本原则1、可操作性2、灵活性3、实用性三、工作契约的基本格式没有固定的格式第七章社区矫正介入理念第一节社区矫正介入的切入点一、人与环境的构成状态是社区矫正介入的焦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考虑环境对个人的要求、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个人在环境中的资源状况等因素。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社区矫正介入的基础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而这种尊严和价值带给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是接纳而非批判。
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从关系的层面分为三类)㈠专业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㈡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㈢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2、通常被引用的社会工作价值●个人价值与尊严●对人的尊重●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的自我决定权●提供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寻求满足人类共同的需求●寻求提供个人足够的资源与服务以满足其基本需求●赋予案主权利及平等的机会●没有歧视●尊重多元化●对社会改革与社会正义的承诺●保密与隐私权●愿意将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给他人一、社区矫正价值理念的有益探索1、以服务为核心内涵的管理理念2、矫正社会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目标一致性3、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原则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4、承认和尊重矫正对象的潜能5、重视矫正对象的参与、理解与合作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实践过程中的不足1、价值理念运用的内容方面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综合运用方面3、保密原则运用方面4、关于平等的专业关系的认识方面5、价值原则的实践方面6、工作语言和谈话语气方面7、对价值理念的总结方面第八章社区矫正直接介入第一节个人层面的直接介入方法一、矫正对象的基本心理需求⑴需要被视为是独立的人,一个有价值和尊样的人,有自己的喜好,有获得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需要;⑵需要获得关切和了解,以及对其所表达感受的反应,对个人的问题希望能获得帮助,而不希望一味地被批评和指责;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和机会,不愿被人催促,之希望得到帮助,不希望被支配;⑷期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隐私活动得到保密,不愿意让人知道,不愿声誉受损;⑸希望能够尽快改善目前的状况,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有一份工作,有一定的立足社会的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