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加速度教学反思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举些
例子,会有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物理加速度教
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 !首先在日常生
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
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
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
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另,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讲清讲透是不可能的事,使
学生心理上自动接受并运用,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充分挖掘书本的素材,如图像、表格、数据 ;尽最大努力搜集与速度变化快慢有关的现象,引起学生重视加
速度的概念 ;采用演示、类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调动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习物理的兴趣。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
变化快慢 ) ,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 ( 速度变化快慢)
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
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
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
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
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
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
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
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 (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
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 —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
—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
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
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
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用课堂讨
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
意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要看一化所用的;第二,
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的汽,它的加速度零。
回避几个: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
回避,注意循序,不要求高的理解,待引出牛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化的快慢”。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点。
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
可以通公共汽与无 ( 或卡与小汽 ) 启,速度从零加速到 5m/s 的差异,使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化有快慢。
也可演示物体从不同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离大致相同,比
物体在不同角的斜面的速度化的不同点是什么 ?从而提出速度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要两个。
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
化,而是速度化的快慢。
其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
公路上高速匀速行的汽,它的加速度零。
两个,都可以用堂的方式行。
回避,待引出牛第二定律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
再研究 ;
第二,不宜提“速度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与即加速度。
在教学程中不妨多些例子,会有利于学生“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比如我可以
学生一个的例子:一汽用10s的从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
的 30m/s) 的速度,如果是匀加速,那么加速度就是3m/s2 ,汽遇到特殊情况,从 108km/s开始刹,4s停下来,那么此的加速就是7.5m/s2 。
上面汽在加速段,加速度是 3m/s2 ,那么第一秒末是 3m/s ,第二秒末是 6m/s ,第三秒末
是 9m/s ⋯⋯第十秒末就是 30m/s ,就是 108km/h 。
在刹段,加速度
是7.5m/s2 ,从 30m/s 开始刹,刹第一秒达到 22.5m/s ,第二秒末达到 15m/s ,第三秒末达到7.5m/s ,第四秒末达到 0,停下来。
例子要浅易懂,然后可以多几个,如果学生两个人一互例子,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