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图 1 古川町中心地图[1]
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一、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背景
(一) 古川町简介
古川町于1589年建成,是位于日本关西崎
埠县的山城小镇,南边为城,北边为寺院,东边
为武士住宅区,西边为商人住宅区。

翠绿山脉四
面环绕,整齐木造街屋排列,溪水清澈。

古川町
中心分为三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图1)。

原属于防卫型城市,现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
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

从日本名古屋搭乘高山本线的火车往北,过
了以保存传统建筑街廓闻名的高山市之后就可
以抵达古川町。

一出古川町火车站,看到的是
井然有序的战前广场,迎面而来的是干净的街
道、整齐的店屋,令人神清气爽。

在1993年,古川町由于其广泛多样的社区营造活动,荣获“创造明天的日本”协会颁发的该年度“故乡营造大奖”,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二) 古川町社区营造背景
古川町的社区营造要从濑户川,这条流经其市中心的小水道说起。

该水道宽度只有2到3米,在1960年代,是一条淤泥满沟、脏乱不堪的臭水沟。

当地一家报纸为配合支持古川町明治百年纪念活动,发起“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运动”一处在流经町内的濑户川饲养鲤鱼的计划,希望作为美化市街的一部分。

于是,这样一条本是城市中一条排放居民生活用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带着古川町走向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社区营造。

在全体居民的持续不断努力下,古川町不仅成功地保留其历史街区的传统特色,并且成功地通过社区营造使得街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日本古川町社区营造手法
(一) 濑户川——臭水沟变小清流
濑户川本来是计划作为从各家各户背面供水的渠道,后再1960年代由于脏乱开启了清
图 2 居民共同清理濑户川
图 3 濑户川现状
图 4 各种形式的云饰
理运动。

主要的计划就是在濑户川
内饲养鲤鱼。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目
的:1.希望能帮助提升青少年的情
操教育;2.作为美化市街的一部分,
使大家不再往濑户川丢垃圾和脏
东西,使它成为美丽的河流;3.希
望访问“美丽的古川”的人愈来愈
多,使这里可以成为慰藉来访者及
本地居民热爱自然的心情之场所。

怀着这些心愿,
古川居民在十二个地方设置铁栅,早晚都自主地清
除自家门口的垃圾以防止鲤鱼的流失。

在每年冬天
下雪前居民还会共同将鲤鱼捞起送至较深、较温暖
的水塘过冬,等春天雪化再将鲤鱼放回川里。

就是
这样一种在全镇居民共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濑
户川一改原先的脏乱形象,水质十分清澈,甚至可
以用来浇花、清扫。

同时,古川居民利用濑户川作为城市的轴心,
打造了良好的亲水休闲空间,结合传统材质的休憩
设施,使其更具人性化,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它默默地倾诉着悠久的历史,指明了后人前进的方向。

(二) 社区营造的推进——建筑空间
濑户川的成功改造,
使居民开始进一步着手推
展社区营造工作。

古川町
是木材生产地,更是木匠
之乡,1896年时古川町就
有123位飞驒位匠师。


川的街道仍保存良好的古
朴建筑,当地建筑物都以
木头接榫筑成,每一位匠
师都可以在装饰纹样发挥
个人创意特色,不同匠师
打造房屋的云式雕饰各不相同,形成了特点鲜明又具有整体性的建筑和文化特色。

这就是其社区营造的另一大成功点。

古川町原有一个不成文的“老规矩”,新建的建筑物须为木造设计,且不能高过三层楼。

但由于古川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受到了外来业主的冲击。

1992年,古川火车车站前的“常茂惠旅馆”要改建为五层楼的饭店,这破坏“老规矩”的举动迅速引来了居民的热议,但最终仍达成了降低一层楼并采用外露木构造的外观设计,成功表达了古川特色。

而1994年,另一更高的且采用很多曲线设计的旅馆的出现唤醒了当地居民的危机意识,于是开始将“老规矩”明文化,于是制定了以旧古川町全区为对象的《古川町都市景观基本方针》,对新建物予以规范,并通过奖赏补助制度来鼓励居民建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木造房屋。

这些种种都反映了古川町对老规矩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为其社会景观营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三寺参拜的风俗习惯
在大雪掩埋的深夜里,本地的信徒们沿路点满许多蜡烛,依序参拜这三间佛寺这样的情景,已写成知名的古川冬日风物诗。

三寺中的本光寺石墙上刻有制丝厂或女工们的名字。

这是为了祈祷女儿们能够平安越过野麦岭归来,或答谢平安顺利而留下的,由此可以窥见古川过去的历史。

三寺参拜是古川千金难买的无价资源,是社区营造的另一关键点。

所有的社区发展都是由梦开始的,是古川居民的凝聚力与对家乡的热情,将古川营造成一个会让人放慢脚步,为生活所感动的地方。

三、案例对比: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建设
(一)南京老城南保护建设概

老城南的南部以夫子庙为核心,
东西至城墙,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
路,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区。

多年
来一直是南京城市开发建设与文化
遗产保护争议不断的地区。

2006年的
施行的“危旧房改造”项目使得老城
南面临着成片被推倒的危机,南唐时
的街巷轮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
筑和石板路都被强行抹去。

此间,前
总理温家宝的两次保护批示、学者的
呼吁以及既有保护文件都无法组织
图 5 老城南风貌
老城的坍塌。

在经历过一番大拆大建之后,南京改变了保护更新方式,制定了新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规划》。

以“整体保护,应保尽保”的全面保护为原则,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按院落逐个修复并鼓励居民参与其中的方式来进行保护修建。

但仍旧有少些异议。

如姚远博士就提到这次并未真正做到整体保护,仓巷历史街区从宋朝至今从未受过任何战火破坏,不仅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街巷肌理、院落格局,而且其中还存在大量名人故居,如今不仅未出现在新保护规划中而且还持续遭受着拆迁破坏。

(二)对历史街区保护及空间营造的启示
与日本古川町相比,老城南的悠久历史与传统特色受到了很无情地摧残。

这给我们保护修建历史街区不少启示:
首先,要正视历史街区的存在价值,严格保护而不是大拆大建。

和现代化建筑相比,历史街区是很脆弱的,是亟需保护的,是需要细心呵护的。

老城南的破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历史街区的营造的是一向综合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并有序推动。

其次,任何营造保护方法都要得到公众的统一,需要公众的参与。

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是历史街区的灵魂。

任何规划都要是政府、居民、规划师与企业的四方决策与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历史街区的认同感,才能如古川町居民一般共同参与到街区的保护中去。

第三,应充分利用空间优势资源,提升历史街区休闲空间吸引力。

老城南精致的门楼里、高耸的马头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院落以及古井、先人亲植的古树、斑驳的青苔、精致的砖雕木雕与青石小路都是其独有的优势资源。

第四,要通过举办独特历史文化活动来塑造历史街区的持久魅力。

每个地方都有其传统的风俗习惯,老城南门洞的欢庆锣鼓、民间文艺、花轿、媒婆等风俗习惯。

四、案例对比:台湾社区营造——桃米村
台湾的社区营造与古川町社区营造不同,其实是一种“基进”运动——一种回到土地、回到社区、回到生活的主张。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即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

一个典型案例便是震后重建的桃米村。

桃米以“生态社区营造”为方向,从一个传统农村实现了受游客青睐的“世外桃源”的转变。

新居民是桃米村成功的一大要素,居民从城市回到了农村,通过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桃米村资源优势,打造桃米新故乡,这正是桃米社区经营经验中的核心价值。

大陆很多地方也在做乡村旅游,为何却总是做不起来,只留下那些寂寥的农家乐呢?这便是桃米的另一特点:让客人觉得这个社区是有进步的,不只是硬件,还包括管理能力、或其他多元的发展,要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值得再来。

古川町社区营造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与景观风貌,而桃米村社区营造则是一种新型的探索,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社区。

但共同点是两种营造都是民众共同参与的,政府与民众是协作关系。

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说:“社区营造,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考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_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