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写意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
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
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练习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电脑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
(生)生宣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内容——竹子写意画(一)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熊猫最爱吃什么东西吗?(学生回答:竹子)
1、你们见过竹子吗?你喜欢竹子吗?
2、你们家种有竹子吗?
教师:同学们不但见过竹子,喜欢竹子,并且很多同学家里种植有竹子、证明大家会欣赏,有品位。
(请一学生来说说竹子)教师小结:竹子具有空心、有节、坚韧挺拔、四季常青等特点,被人们象征着虚心、正直、坚强坚强积极向上等高尚品格。
一直以来被世人所有赞颂。
竹子被喻为中国画四君子。
学生朗读:(宋朝的苏东坡诗《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二)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意竹子的画法。
二、讲授新课
(出示一幅竹子写意画)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
请一个学生回答。
(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一)竹竿
教师:竹竿是一节一节的,是不是每年节都一样长呢?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越往上越长)
教师: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教师示范画竹竿
小结要点:1、一根竹竿用一墨色,注意竿与竿墨色变化。
2、每节三步:起笔、行笔、收笔。
3、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二)竹枝
学生思考:竹枝长在竹竿什么地方?象什么形状?
教师讲解: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教师示范画竹枝。
小结要点:1、中锋用笔,用墨比竿稍浓。
2、从节交差长出,也有直接从地上长出,出枝形常
有:鹊爪、鹿角、鱼骨。
(三)竹叶
(出示竹子图片)学生思考:竹叶有规律吗?竹叶象什么字形?教师提示: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长势,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
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
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一组叶也是由这几个字组合而成。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
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教师示范画竹叶:
小结要点:
1、注意不同的叶的方向用笔的变化
2、要画出叶的聚散变化
三、绘画步骤的提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了,你们看出老师的绘画步骤了吗?
学生思考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注意画面的构图。
四、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一组竹子小品。
练习要求:
(一)要意在笔先行,先构思自己的画面布局。
(二)注意竹子的生长规律和绘画的步骤。
(三)用笔墨要注意的浓淡、虚实变化。
(播放课件—音乐)
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六、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胸有成竹”吗?(学生回答)师:“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有信心,有把握。
原意是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后来画多了,闭上眼睛也竹子也要眼前。
同学们刚才都画是很认真,画得很好,我们除了画好竹子,还要学习竹子虚心、正直、坚强、向上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