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来源与分布
一、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
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
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
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
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
”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
任国在战国时
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
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辞海》所提供的答案:“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
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
”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
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
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
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
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
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
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
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
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
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
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
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
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
一为源自黄帝。
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
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清明祭祖的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
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
“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
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