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流挽舟法,是治疗方法之一。
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2.大承气汤,方名。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
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
3.增水行舟法,治法名。
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
代表方如增液汤。
4.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
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
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配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
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伍,即属辛开苦降法。
5.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
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
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
6.凉膈散,方名。
由大黄、朴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蜜组成,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用;主治上中二焦积热证。
因本方治热证,清上泻下并行,使膈热自消,故名。
7.理中丸,方名。
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
因本方用药,使中焦虚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
8.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血、至宝丹三方。
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9.玉屏风散,方名。
由黄芪、白术、防风、大枣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效,用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之证。
因本方益气固表实卫御风,有如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
10.辛凉平剂,指用性味辛凉,具疏散风热作用的方剂。
主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所致的恶寒轻、发热重、汗出不畅、咽痛等证的方剂。
方如银翘散。
11.镇肝熄风法,治风法之一。
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
多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目眩晕,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者。
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
12.滋阴润燥法,治燥法之一。
是治疗脏腑津伤液耗所致的内燥证的方法,常以甘寒滋阴药物为主,症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干呕食少,或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等。
代表方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3.燥湿化痰法,治痰法之一。
是治疗湿痰内阻所致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或呕恶眩晕,舌苔白滑,脉濡弦滑等病证的治法。
代表方如二陈汤。
14.温经汤,方名。
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组成;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之证。
因本方用药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故名“温经”。
15.补气生血法,治法之一。
对营血大亏之人,重用甘温益气药以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的治法。
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
16.复元活血汤,方名。
由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组成。
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瘀血停滞胁下之胁痛证。
因本方各药合用,使瘀血去,新血生,痛自舒,元自复,故名复元活血汤。
17.透热转气法,治法之一。
是指对营分邪热证的治疗,在清营热的同时,于用药中佐以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解毒、轻清透泄药物以透营分邪热转从气分而出的一种治法。
方如清营汤中用药,即体现这种治法。
18.升阳举陷法,治法之一。
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之法。
常用于劳倦伤脾,中阳下陷之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体倦肢软,面色白光 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或脏器下垂等症。
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
19.扶正解表法,治法之一。
指用解表药与补益或助阳药组成方剂,以治疗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的一种治法,此时表证得解,正虚不受影响,代表方如败毒散。
20.回阳救逆法,温法之一。
以温里助阳药与益气扶正药配伍,救治阳气衰微,甚或阴盛格阳等证的治法。
代表方如回阳救急汤。
21.三补三泻,指六味地黄丸组方用药特点。
即本方组成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谓“三补”;茯苓、泽泻、丹皮谓“三泻”。
22.消食导滞法,消法之一。
消除食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
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等。
代表方如保和丸。
23.八法,治疗方法。
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首见于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24.使药,方剂组成基本结构之一。
有两种意义。
一为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为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25.温脾汤用药配伍有何特点? 答:温脾汤为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之方,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冷积一证,非温不能去其寒,非下不能祛其积。
故本方以附子、干姜温脾而祛寒,配大黄泻下通便荡积,芒硝润肠软坚。
然大黄、芒硝性寒,得附子、干姜之大辛大热,寒性制而泻下之用存,即无损于脾阳,又速除其冷积。
人参、甘草、当归合用,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与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之品配伍,又有助于温复脾阳。
全方配伍,温脾益气以治本,攻下冷积以治标,为治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等证的常用方剂。
26.败毒散、小柴胡汤、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均用柴胡,其作用是否相同?答:败毒散用柴胡与薄荷配伍,辛散解肌退热,并与前胡、枳壳、桔梗相配,有利气机升降复常;小柴胡汤中用柴胡轻清升散以透半表之邪,与黄芩苦降泄热相合,用治少阳证;逍遥散中柴胡疏肝解郁,与当归、芍药并用,气血兼顾,体用并治;龙胆泻肝汤中柴胡疏肝以顺其条达之性,亦有引药归入肝经之意。
27.小建中汤与桂枝汤之组成、功用、主治有何异同? 答: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组成内均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但前者芍药用量倍于桂枝,且得用饴糖为君药,故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效;用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
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用量对等,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其作用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热,汗出恶风等症。
28.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大承气汤均可治厥,有何区别?答:(1)机理不同: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四逆汤所治之厥乃因阳气衰亡,阴寒内盛引起;四逆散中厥证,则是因肝郁脾滞,阳气内郁不伸所致;而大承气汤所治之厥,为里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达四末所致。
(2)症状各异:当归四逆汤所治,应见有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四逆汤所治,兼恶寒踡卧,神衰欲寐,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四逆散证中有脘腹胁痛,泄利下重,苔白、脉弦表现;大承气汤所治之厥,常以“痞、满、燥、实”为依据。
29.黄芪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防已黄芪汤,补阳还五汤、透脓散中配伍作用如何?答:以上六方组成内均用黄芪,其作用分别是: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五倍于当归用量,取其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玉屏风散中黄芪与白术同用,益气固表止汗;防已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已相配以益气行水;补阳还五汤黄芪配桃仁、红花、赤芍,使气旺以促血行;透脓散中黄芪配穿山甲、皂角刺等,益气以托毒排脓。
30.归脾汤与黄土汤均可治便血,证治有何不同?答:归脾汤主治脾气虚,统摄无权之便血证,除兼见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外,尚可见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多梦等症;黄土汤主治脾阳不振,血失统摄之便血,以血色黯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31.结合炙甘草汤用药,说明其治心悸,脉结的机理。
答:炙甘草汤所治“脉结代”、“心动悸”,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
炙甘草汤用药阴阳兼顾,气血双调,而阴柔药量独重。
方用阿胶、地黄、麦冬、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生姜、桂枝、清酒辛温通阳复脉。
全方用药,集益气、补血、滋阴、温阳于一体,故可收定悸、复脉之功,因此可治脉结代、心动悸。
32.试述一贯煎中配伍川楝子的意义。
答:一贯煎中用川楝子,理由是:胁痛因肝气不舒引起,川楝子可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
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弊,其用量较小,而且与大量滋阴养血药物并用,故无伤阴损津之害;再者,肝肾阴虚者,每易产生虚火,川楝子味苦性寒,尚有清热之功;以上,为本方配伍川楝子的理由。
33.何谓“开窍三宝”?它们的功用、主治之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所谓“开窍三宝”,是指开窍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三方。
三方均有清热开窍之效,均用于治疗热闭心包之证。
其主要区别是:以性之寒凉论,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
以功用论之,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紫雪清热解毒之力虽不及安宫牛黄丸,开窍之力又不及至宝丹,但优于熄风镇痉。
至宝丹清热解毒之力逊于安宫牛黄丸,凉肝镇痉又不及紫雪,但化浊开窍之力优。
以主治而言,安宫牛黄丸用于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烦躁谵语者,紫雪对于高热烦躁,抽搐惊厥,尿赤便秘者,最为适宜;至宝丹则主治痰热秽浊蒙蔽清窍,神昏谵语,痰盛气粗之人。
34.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均属涩肠止泻之剂,临床运用有何区别?答: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均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效,均为脾肾虚寒之泄泻而设。
但真人养脏汤药多效广,除温补敛涩外,还有益气健脾,调和气血的作用,故用于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者;四神丸药精而力专,长于温健脾肾,壮火而益土,故常用于五更泄泻。
35.完带汤与龙胆泻肝汤均可治带下,运用上有何区别? 答:完带汤与龙胆泻肝汤均可用于治疗妇女带下,其区别是:完带汤功专补中健脾,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色白。
并以清稀无臭,面色白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为特点。
龙胆泻肝汤功善清利肝胆(下焦)湿热,所治之带,是因湿热下注引起,以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
36.试述完带汤组方用药特点。
答:完带汤为治脾虚湿盛带下证的常用方剂。
本方具补中健脾,化湿止带之效。
其配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重用白术、怀山,健脾祛湿止带,与人参,甘草配伍,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功;第二是方中用苍术、陈皮燥湿行气运脾,用治带下,与白术、车前相合,集“燥湿、运湿、利湿”于一体,以加强止带作用;第三是柴胡与白芍相配,舒肝升阳,使湿气不致下流成带;第四是取芥穗入血分祛风胜湿而止带,且炒炭而用,以增强其收涩之功。
37.越鞠丸主治“六郁”证,方中为何无治痰郁药物? 答 :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的常用方剂。
方中所用香附、川芎、栀子、神曲、苍术等分别用治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
而痰之生,既与气郁有关,又与湿郁相联。
方中香附行气解郁,则气机流畅,津液自能流通;苍术燥湿运脾,痰浊亦无由以生。
故行气可以消痰,燥湿亦可绝痰,方中也就无需另加化痰专品了。
38.补阳还五汤主治何证?方中重用黄芪的意义何在? 答: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