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化自查表

工业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化自查表

4.2.4
1.3
排污管道
1.3.1
从车间源头至废水处理设施的不同类型废水排污管道需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
4.3.1
1
1.3.2
排污管道采用带箭头的长方形识别色标牌标明废水主要污染物及流向,明标位置包括:废水管道的起点、终点、交叉点、转弯处、阀门和穿墙孔两侧等的管道上及其他需要标识的部位;管道长度超过5m时,间隔5m设置一个标识。
0.5
3)药剂与废水混合反应过程中,如产生有害气体,则混合池和反应池应加盖密闭,设通风设施。
4)过滤池的反冲洗水应返回调节池,不得直接外排。
5)缓冲池采用分流处理工艺,各独立单元处理后直接到排放口的,应配置综合缓冲池,即各独立处理单元处理后应混合排放。缓冲池容积一般为4小时处理水量。
6)定期对各处理构筑物中的设备、仪表进行校正和维修保养,并存档备查。
6)自动控制系统应设置自动和手动互切换双回路控制系统。应具有自动保护和声光报警功能。对己实现在线监测的污染因子设置超标自动报警。在污染因子出现超标时,能及时报警并将超标废水引回再处理。
7)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对主要操作单元、出水排放口进行监视,并能实施远程图像传输。所有图像资料至少保存30天。
0.5
1.4.4
4)回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不得再进入废水处理系统。
1.4.7
分析化验室
4.4.6
废水处理站应设水质监测化验室,应具备监测分析本企业所需要控制的主要污染因子的能力(监测条件要求高的指标,也可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并按照检测项目配置相应的监测分析仪器和玻璃器皿。定期与环保部门或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对比。
4)压滤场所应设置围堰,并作防腐防渗处理,保证污泥压滤水和渗滤液妥善收集,回流再处理。
0.5
5)污泥浓缩应根据污水处理工艺、污泥性质、污泥量和污泥含水率要求进行选择,可采用重力浓缩、气浮浓缩、离心浓缩、带式浓缩机浓缩和转鼓机械浓缩等。
6)污泥浓缩工艺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7)污泥的浓缩、固液分离构筑物和设备的排水,应收集到废水调节池。
4.3.2,4.3.3
1.3.3
排污管道应采用明管敷设。采用地下管沟的,管沟盖板的设置应便于检修、维护;采用高架管道的,应设置管架固定装置,管道布置整齐,标识清楚。
4.3.4
0.5
1.3.4
每个车间排出的同类型废水只允许设一根排污管道。
4.3.5
2
1.3.5
同类型废水进入废水处理设施前应汇入同一管道。
所有废弃排污管道应拆除。
4.3.13
0.5
1.4
废水处理设施
1.4.1
总体布局
4.4.1
1)废水处理站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应满足HJ2015的要求。
1.5
2)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应符合规划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宜靠近生产车间,废水可自流进入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废水有良好的排放条件。
3)污水处理设施总体布局应按照处理工艺和流程布置建(构)筑物及设施,建(构)筑物及设施的间距应紧凑、合理,并满足施工、安装的要求;各类管线连接应简捷,避免相互干扰;通道设置宜方便维修管理及药剂、污泥运送。
4.3.9
1
1.3.9
工业污染企业雨水排放管渠内不应敷设其它排污管或与其它排污管交叉。
4.3.10
0.5
1.3.10
工业污染企业雨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应在地面用白色标识标明走向。并按照GB 50014的要求设置检查井。
4.3.11
0.5
1.3.11
所有排污管道应为固定管。
4.3.12
0.5
1.3.12
4.1.11
1.1.12
废水处理设施应设独立电表,记录每月用电量,并存档备查。
4.1.12
0.5
1.1.13
废水处理设施应设置超标报警装置和应急回流阀,以确保不达标废水不排出厂外。
4.1.13
0.5
1.1.14
废水处理设施内各处理单元及废水站地面均按GB50212做好防腐、防渗。
4.1.14
0.5
1.1.15
1
1.4.8
其它
4.4.7
1)废水处理站区保持干净整洁,所有操作员工统一着装、持证上岗。站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没有无关的杂物;墙体及容器槽罐外表无污泥和化学药品痕迹;地面用防滑、耐腐蚀地砖或涂绿色环氧树脂,保持无积液。
0.5
2)废水处理设施按要求配备相应的消防用品与应急物资,在存在有毒有害等危险的场所设置各类安全警示牌,警示牌黄底红字。配置医药箱(配备常用外伤、应急用药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急喷淋装置、操作人员防护必用品(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胶鞋等)、处理设施维修(鼓风机、防爆灯等)等应急物资。
1
7)废水处理设施内各构筑物需在四周明显位置设置标牌。
1
1.4.3
自动化控制
4.4.3
1)根据HJ2015规定划分的大中型废水处理站的重要工艺参数及处理过程应由微机实现三级监控,即现场设备手动操作、各处理单元独立操作、中控室集中控制。中控系统应有便于操作的显示界面。
1
2)中控系统应有排放流量(含累计流量)和出水COD、pH、电导率等在线监测指标的数据及历史曲线。
4.2.2
0.5
1.2.3
企业现有给水系统中,存在低压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系统合并情形的,生产用水转为消防用水的阀门不应超过2个,且阀门应设置在易于操作的场所,并设有明显标志。并安装水表记录生产用水转为消防用水的量。
4.2.3
1.2.4
新建污染源,不应将其消防给水系统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系统合并。
2
1.5.2
排放含DB44/26中第一类污染物的企业,应在产生该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废水处理设施出水口专门设置规范的排放口。
4.5.2
1
1.5.3
含第一类污染物废水和含氰废水在车间排放口及车间预处理设施排放口安装在线流量监控装置。
4.5.3
1.5.4
应按《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设置规范的、便于测量流量、流速的测流段和采样点。
7)废水处理设施应做好防雨工程,有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
0.5
1.4.2
构筑物
4.4.2
1)水质、水量变化大的废水处理站,宜在废水处理设施之前设置调节池。调节池容积应依据废水水量、水质变化范围及要求的均和程度确定,应满足水量、水质变化一个周期以上全部废水的调节要求。
0.5
2)调节池宜设置搅拌系统,定期清理,并应按有关要求采取加盖、排泥、通风、除臭及防爆等措施。
污泥处理和贮存
4.4.4
1)污泥处理构筑物和设备的设置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0.5
2)污泥经过处理后,应符合CJ3025的规定。
3)应依据危险废物的名录及相关鉴别标准,对工业废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进行鉴别,属危险废物的工业废水污泥,应按GB18484、GB18597、GB18598的要求进行处置。
0.5
8)污泥脱水应采用厢式或板框压滤机等污泥脱水设备进行机械脱水,压滤机的选用,应符合HJ/T 283的规定。压滤机的设计工作时间每班不宜大于6 h。
9)脱水后的污泥,应用塑料袋进行包装后,存放在具有防雨淋、防渗、防扬散、防流失的场所,并应按照GB15562.2的规定,设置明显标识,按GB18597要求进行管理。
4.1.17
0.5
1.1.18
应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有完善的岗位操作规程,有详细的运行操作记录。
4.1.18
1.2
给水管道
1.2.1
企业给水管道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三种用途分开,各类用水分别安装水表,按月记录用水量。
4.2.1
2
1.2.2
企业给水管道按照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进行标识,标识方法应符合GB 7231要求。
1.5
10)污泥装袋运往污泥贮存点集中存放,运输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跑、冒、滴、漏。
0.5
1.4.5
回用水处理系统
4.4.5
1)环评批复等相关文件有废水回用要求时,按要求建设废水回用处理设施。
1
2)回用水处理系统能实现稳定、持续运行,回用率达到环评批复文件的相关要求。
3)制取回用水时产生的浓水应引回废水处理设施再处理。
1.1.6
不同类型废水分质处理,含第一类污染物的废水和含氰废水应单独进行收集预处理。
4.1.6
0.5
1.1.7
废水处理设施应按HJ2015、GB18918、GB50014、HJ/T91、HJ/T92及深人环[2016]657号文件的要求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4.1.7
1.1.8
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验收、运行、数据有效性判别及数据的传输应符合HJ/T212、HJ/T352、HJ/T353、HJ/T354、HJ/T355和HJ/T356的相关规定。
3)中控系统应有各废水提升泵、曝气设备、污泥泵的运行记录及历史曲线。运行记录包括电流和运行时间。
4)pH值调节宜釆用pH计;自动加药系统宜采用氧化还原电位仪(ORP)等控制加药量,缺药时可自动报警。酸析、加碱应采用pH值自动控制,破氰、氧化应釆用ORP自动控制。自动加药系统可切换成手动控制。
5)各类泵均应与对应的吸水池液位连锁,并保证最低液位自动停泵。每个子系统废水进水泵、药剂加药泵、搅拌机、鼓风机、自控阀门等宜各自设置连锁,避免药剂和能源浪费。
附件2
工业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化自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分类及要求
本指引相应条款
纳入评分体系项分值
检查结果
是否达标
整改措施
1
水污染防治设施
1.1
总体要求
1.1.1
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