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太极图看东西方的思维模式
引言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事业的逐步发展伴随着交通工具电讯业的广泛应用,特别二十世纪后期电子计算机的普遍运用。
太平洋此岸、彼岸的距离在逐渐缩短,东西方人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交流。
表现在文化、学术、政治、经济、管理、宗教……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特性?
笔者由于长期研究《易经》,在此,试以易经的《太极图》所显示的原理,对东西方相反相成的思维模式作一论述。
笔者又从自己感悟到的上述表中,联想到我们应该遵循的宇宙客观规律:东西方将由分(一分为二)转为合(合二为一)。
东西方必须采取互补的原则,取长补短,东西合璧。
这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才是完美的。
东西方两种基本自然观
当今世界上,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形成了两种基本自然观——西方粒子论自然观和东方(以中国周易为核心)元气论自然观。
粒子论自然观又称原子论自然观,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的空隙里一无所有,是虚空的。
因之,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虚空,原子就在虚空中运动着。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道尔顿新原子学说的确认,
粒子自然观得以公认。
但原子论在确认物质粒子性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表现在“虚空”构设及原子不变和原子运动外因论方面。
元气论自然观,源于中国《周易》及老子哲学,随着社会进步,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元气论自然观认为:充满整体宇宙并具连贯性的客观物质是气,而不存在非物质的虚空。
气永恒存在是不灭的,且永恒地运动变化。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包含在对立统一的阴阳体系中,由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形成气的运动变化状态:当气凝聚则成物成象,气散则归于太虚,气把宇宙万物联成一个整体。
元气论的不足之处是对有形有象的物体缺乏微观粒子结构的观察。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对自然图像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原子论的一些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发现元气论的单间证观能深刻反映客观自然面貌,已充分显示出原子论自然观和元气论自然观合流的趋势。
为什么出现东西方的相反相成?
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出,两条黑白颜色不同的交流着的鱼中,黑鱼和白鱼是同一时间轴上不同的空间,这两个不同的空间分别代表着东方与西方。
由于这两条黑白鱼同起源于太极点,又同归根于太极点(即阴阳鱼眼)又以其对称的形态交织在一起。
因此,当地球随宇宙的磁力旋转时,东西方处于相反(空间的反向对称)相成(同根于太极点)。
东西方的发展趋势
“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偏枯不能发展。
也就是说,每当东西方的阴阳达成中和时,整个世界文明就向前迈进一步。
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东方与西方之间是分步进行的。
就像人走路一样,左右腿要保持一前一后,否则,就不能移步向前。
我们可以回顾人类近代社会发展史,就会明白其中玄机。
1600—1800年,东方文明领先,在这期间,中国的清朝正进入繁盛阶段,康熙帝(1654—1722)乾隆帝(1711—1799)二大明君治理中国,一片兴盛。
电子计算机之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正是在这个时期看到中国文明的先进,于是在1710年左右给清朝的皇帝康熙写了一封信,要求加入中国国籍。
1800年后,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日益落后,而在西方,牛顿的力学、瓦特的蒸气机等科技事业迅速向前迈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遥遥落后的清廷终于国门难守,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仓皇逃走,自此西方的势力开始强劲压向东方。
1800—2000年,基本上是西方文化占领阵地。
根据上述东西方思维模式的阴阳动变规律,笔者预言,按二百年的周期变迁,2000年以后,东方文明,特别是作为其中代表的中国,必将再一次占据世界主体。
宇宙物质动变“双元反向律”
由上述易学原理,笔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新的哲学思维。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动态中,而且这种动态是正反双向进行的:一面由宏观向微观收敛式凝聚;另一面则由微观向宏观发射式扩散。
正反双方的量的绝对值是相等的,因而使事物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双元反向原理,构成了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瞬间状态(除了宇宙永恒太极静点外)都处于这种双元反向状态中。
(原载1997年香港易学纵横《社会科学》,作者:凌志轩)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