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的发展PPT精选文档

中国史学的发展PPT精选文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10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 “史家的四长”,就是史德、史学、史识、 史才。史德被置于如此重要之地位,是历史 认识和史学家的自觉意识进步的重要标志。
11
时期 史家
史籍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编撰目的、体例、内 容特点、治史精神、
评价
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内容
全书290余卷,300余万字,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 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以政治、军 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 为历史的借鉴。
取材 “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赐名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治史 严谨 精神
评价
与司马迁并称“两司马”
《史记》
《资治通鉴》
纪传体
编年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鉴前世之兴衰, 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当今之得失”
实地探访,
占有大量史料,
积累丰富素材
谨慎考辨取舍
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 战国到北宋建国,共
帝,共3000多年
1300多年
司马迁一人
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 同完成
130篇,共50余万字 290余卷,300余万字
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 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 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 提供借鉴。 ❖ 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17
❖ 政治 ➢ 维新=》革命,民主立宪思想 ➢ 西方殖民侵略加剧,救国思想不断深入 ❖ 经济 ➢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力量正酝酿与发展 ❖ 思想 ➢ 西方进化论、民主共和思想正在传播 ❖ 文化教育 ➢ 近代教育的开端:近代学校、新学制的建立、科举
时期 史学理论 家
史学著作
唐 刘知幾
《史通》
主张 史家“三长”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 “史德”
12
传统史学的特点
❖ 观念:复古、循环。 ❖ 研究对象:皇族、王朝、英雄人物。 ❖ 研究内容:政治、军事、外交。 ❖ 研究方法:史料考证、重在叙史。 ❖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不多。
13
史书体裁 编撰宗旨 编撰方法 内容范围 编撰机构 史书规模
秉笔直书 “实录”、“不隐恶,不虚美”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5
❖ 编写丛目:即根据编纂设想,先以一书为主,按年月日 顺序标出事目,然后编检群籍,逐一增补事目,而将有 关资料出处附注于事目之下,称为“丛目”。丛目要求 详备,凡稍与史事相关的材料均附注之。
❖ 组织长编:即依据丛目,将所有材料检出,错综诠次, 择优采录,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字附注考 异,总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之繁,勿失于略”, 以保证定稿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这是全书的草稿。
评价
时期 史学 史学著作 理论家
主张
4
目的 体例 内容
特点
治史 精神 评价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 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至西汉武帝时 (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 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7
三、刘知幾与章学诚
❖ 刘知幾:与监修官员意见不合,郁郁不得志,便 闭门治学,潜心于《史通》的写作。《史通》对唐 以前的中国史学作了系统的考察,阐述了史书体例、 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则等。刘知幾提倡“善 恶必书”的秉笔直书,还提出史家“三长”说(史 才、史学、史识)。
❖ 章学诚:不满乾嘉时代的考据学风,倾心于文史 评议。《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 今学术的名著。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 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他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 基础上,又提出“史德”。
东汉班固《汉书》
15
第21课 史学的转型
16
一、梁启超与《新史学》
❖ 背景: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传 统史学也发生了激烈变动,历史学经历了一场全面 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 标志:梁启超 ❖ 《中国史叙论》1901年 ❖ 《新史学》 1902年 ❖ 特点: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
8
❖ 《史通》对历代史书的源流、体例、内容、编 纂方法进行全面评论,开创了新的史学体例。 在《史通》中,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三长者,谓之史才、史学和史识。
❖ 对于史识的内涵,刘知几说“好是正直,善恶 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其中包含了史 德之因素。
9
“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 “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 何谓史德?“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第五单元 中国史学的发展
1
❖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1课:史学的转型 第22课:现代史学名家
❖ 线索:古代传统史学、近代新史学、当代马 克思主义史学。
❖ 重点:传统史学、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特征。2来自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3
时期 史家
史籍
编撰目的、体例、内 容特点、治史精神、
14
体例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 末体
国别体
通史
断代史
特点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 件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 事件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主题材 料集中一起,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事件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 事件
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 历史事件
举例 《春秋》 《资治通鉴》 《史记》
首义创南宋的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撰 共分十二国策 《史记》
制的废除等 ❖ 社会风俗 ➢ 陈规陋习废除,文明进步
18
❖ 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不 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所以中 国古代的史学虽然发达,但国民却未能从 中受到教益。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 命”,倡仪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梁 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笔削定稿:即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统 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编。这一步由主编司马光一 人负责。如唐纪部分长编草卷,长达2000余丈。司马光 每三日删一卷,共用四五年时间,删定为81卷。全书虽 由集体编成,而义例一贯,文风统一,浑然如出一手。
6
目的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体例 编年体的通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