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世居少数民族广西共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
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壮族风俗文化三月三和歌圩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
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
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
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
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
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
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建筑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牛魂节时在农历四月初八。
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
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
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
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
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
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
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
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
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
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壮姑夏装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
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
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
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
衣衫腰身部位比较宽松。
裤子为青色,宽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道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加绣花色。
壮姑穿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底细花胸围和方形法净印花头巾,耳挂串珠环,腕戴白银镯,走在乡间路上,给人以潇洒、自然、和谐的内蕴美感。
壮族婚俗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
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
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新娘出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
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家公、伯伯各人一条腰带。
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
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将竹梯砍断。
进入洞房,后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桥”。
“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
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子们对歌。
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日或次日接回。
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与寨上小伙子对歌,连唱3夜,有茶歌、赞歌、情歌等等。
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机中了意中人。
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
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
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
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
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
再轮换抛球。
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
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
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
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抛绣球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
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
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
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
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
再轮换抛球。
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
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
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
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
也称火把婚。
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
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
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
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
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侗族风俗侗族音乐文化音乐曲调既多又美。
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
“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
侗族建筑文化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桥梁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
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
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
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侗族手工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
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
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
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
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饮食文化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