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1.2子集、全集、补集 一、课本扫描 二、基本概念 1、子集的概念对于两个集合A 与B(1)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说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A B ⊆或B A ⊇,这时,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

(2)如果A B A B ⊆≠且,我们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

(3)如果A B ⊆同时B A ⊆,那么A B =。

子集的概念是由讨论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引出的,两个集合A 与B 之间的关系如下:A B A B B A A B A B A BA B ⎧=⇔⊆⊆⎧⊆⎨⎪≠⇔⊄⎨⎩⎪⎩且 其中记号AB (或B A )表示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者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

2、子集具有以下性质: ①A A ⊆,即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如果,A B B A ⊆⊆,那么A B =。

③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④如果,AB BC ,那么AC 。

⑤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关于有限集合子集个数的讨论。

①n 个元素的集合有2n个子集。

②n 个元素的集合有21n -个真子集。

③n 个元素的集合有21n-个非空子集。

④n 个元素的集合有22n-个非空真子集。

4、全集与补集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的子集A 的补集,记作s C A 用数学式子表示为:{}S C A x x S x A =∈∉且。

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我们称集合S 为全集,记作U 。

5、全集与补集的性质 (1)()U U C C A A =,(2),U A U C A U ⊆⊆,(3),U U C U C U=∅∅=6、关于全集与补集的理解(1)全集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而言的一个概念。

如:小学数学研究的问题常在有理数集内,则有理数集是全集。

初中代数研究的问题常在实数集内,则实数集就是全集。

补集是以全集为前提加以定义的,因此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

如:{}{}{}1,2,3,4,1,2U A B ===,则{}{}2,3,4,1,3,4U U C A C B ==。

(2)用数学的三种语言互泽表示全集与补集:三、基本题型例1、判断下列关系是否正确 (1){}{}a a ⊆;(2){}{}1,2,33,2,1=;(3){}0∅⊄;(4){}00∈;(5){}0∅∈;(6){}0∅=;(7){}0,1,2∅⊄;(8){}{}15x x ⊄≤ 解:(1)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因此,{}{}a a ⊆正确;(2)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故用“=”号正确; (3)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正确; (4){}0中只有一个元素0,{}00∈正确;(5)∅与{}0是两个集合,不能用∈连接;(6)∅中没有任何元素,而{}0中有一个元素,二者不相等;(7)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正确; (8){}{}{}15,15,15x x x x <∴∈≤∴⊄≤正确。

由以上分析可知:(1)(2)(3)(4)(7)(8)正确,(5)(6)错误。

例2、已知集合M 满足{}{}1,21,2,3,4,5M ⊆⊆,则这样的集合M 有多少个?分析:由已知集合M 中至少含有1,2两个元素,至多含有1,2,3,4,5五个元素,故满足条件的集合M 的个数是{}3,4,5的子集个数。

解:因集合{}3,4,5的子集有∅,{}{}{}{}{}{}{}3,4,5,3,4,3,5,4,5,3,4,5共8个,故满足条件的集合M 共有8个。

评注:本题易丢掉∅或{}3,4,5两个集合,若集合P 中有m 个元素,集合Q 中有n 个元素,且Q P ⊆,则满足P Z Q ⊆⊆的集合Z 共有n m Z -个。

例3、设{}{}2230,10A x xx B x ax =--==-=,若B A ⊆,求实数a 。

分析:B A ⊆,即B 是A 的子集,表明集合B 的元素都是A 的元素。

解:{}{}22303,1A x xx =--==-,∵B A ⊆,∴方程10ax -=无解或其解为3或1-。

0a ∴=或11a =-或31=a ,0a ∴=或13a =或1a =-。

评注:因为A 是二元素集,而B 的元素最多一个,所以由B A ⊆可知,B 是A 的真子集,所以B 有三种可能,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丢掉B =∅的情况。

例4、已知{}{}22,,,2,2,Ma b N a b ==,且M N =,求,a b 的值。

分析:由M N =可知,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完全相同,由此,可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题。

解:根据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有:222,,;2.a a a b b b b a =⎧⎧=⎨⎨==⎩⎩或 解方程组得1,0,0,40;1;1.2a a ab b b ⎧=⎪==⎧⎧⎪⎨⎨⎨==⎩⎩⎪=⎪⎩或或 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得01a b =⎧⎨=⎩或1412a b ⎧=⎪⎪⎨⎪=⎪⎩。

评注: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至关重要,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5、设集合)(Φ≠U U 以及集合,,M N P ,且()U U U M C N C C P ==,则M与P 的关系是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可选用适当的方法解题。

解法1:利用补集的性质,()U U U M C N C C P P ===,故M P =。

解法2:由图2-1可知。

图2-1评注:对于较抽象的集合之间的关系,一般用韦恩图比较简单,可达到变抽象为直观的目的。

例6、已知全集{}22,0,3Ua =-,子集{}22,2P a a =--,且{}1U C P =-,求a 。

分析:要注意到(),U C P U PU ⊄⊄。

解:由补集定义知:2231,20a a a ⎧-=-⎪⎨--=⎪⎩解得:2a =。

四、A 级训练 1、列举集合{}1,2,3的所有子集:2、集合{}0与空集∅的关系为:3、若{}1,0,1,,1a c b ⎧⎫=-⎨⎬⎩⎭,则a = ,b = ,c = 。

4、下列集合中,只有一个子集的集合是( )A 、{}20A x x =≤B 、{}30B x x =≤C 、{}20C x x=< D 、{}30D x x =<5、已知全集{}1,2,0U=,且{}2U C Q =,则集合Q 的真子集共有 个。

6、已知全集;,U M N 是U 的非空子集,若U C M N ⊇,则有( )A 、U MC N ⊆ B 、U M C N ⊄ C 、U U C M C N =D 、M N =五、发散思维 例1、已知{}1228,A x x m n m n Z ==+∈、,{}4,B x x k k Z ==∈,求证A B =。

证明:(1)任取x A ∈,则12284(37)x m n m n =+=+,由m n Z∈、知37m n Z +∈,x B ∴∈,即A B ⊆。

(2)任取x B ∈,则412(2)28x k k k ==-+,由k Z ∈知2,k Z x A -∈∴∈,即B A ⊆。

由(1)(2)可知A B =。

例2、已知集合{}{}22340,(1)(34)0,A x x x B x x x x A P B =-+==++-=⊄⊆,求满足条件的集合P 。

解:对于方程22340,91670,340xx x x -+=∆=-=-<∴-+=无实根,A ∴=∅。

2(1)(34)0,1,1,4x x x x ++-=∴=--,即{}4,1,1B =--。

A PB ⊄⊆,∴集合P 为{}{}{}{}{}{}{}4,1,1,4,1,4,1,1,1,4,1,1--------。

例3、已知集合{}{}1,2,40A x x x B x x p =<->=+<或,当A B ⊇时,求p 的范围。

解:40,,44p p x p x B x x ⎧⎫+<∴<-∴=<-⎨⎬⎩⎭,A B⊇,∴由图2-2得1,44pp -≤-∴≥。

图2-2评注:在本书内容中,常使用数轴,韦恩图这两类图形,在与不等式有关问题中,必须画出数轴,有利于快速解题。

例4、已知全集{}{}321,3,32,1,21Sx x x A x =++=-,如果{}0S C A =,则这样的实数x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0,0S C A S=∴∈且0A ∉。

32320x x x ∴++=,则2(32)0x x x ++=,即(1)(2)0,0x x x x ++=∴=,或1x =-,或2x =-。

当0x=时,211x -=,则A 中有重复元素,故0x ≠;当1x =-时,{}213,1,3x A S -==⊄;当2x =-时,{}215,1,5x A S -==⊄,故2x ≠-。

由以上可知,所求的实数x 存在,此时,1x =-。

六、B 级训练 1、{}{}{}22221,21,210A x y x xB y y x xC x x x ==-+==-+=-+=,{}{}{}222210,(,)21,(,)210,D x x x E x y y x x F x y xx y R=-+<==-+=-+=∈,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B C D ⊆⊆⊆ B 、D C B A ⊄⊄⊄C 、E F =D 、A BE ==2、设U 是全集,N U ⊄且M N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 、U U C M C N ⊇B 、UC M N ⊆ C 、U U C M C N ⊆D 、U C N M ⊆3、设{}{},,4,3U UR A x a x b C A x x x ==≤≤=><或,则a = ,b = 。

4、若集合{}{}210,1,2A x x ax B =++==,且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七、综合应用与提高 例1、(1)设{}{}28150,10A x xx B x ax =-+==-=,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

(2)设{}{}25121A x x B x m x m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以上两题,虽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不等式,但殊途同归,解题方法一样,由于B 可能为空集,且B =∅时,仍然有B A ⊆成立,因此,都要分B =∅,B ≠∅两种情况讨论。

解:(1)28150,3x x x -+=∴=,或5x =,{}3,5,A B A ∴=⊆,∴①B =∅时,0a =。

②B ≠∅时,由B A ⊆知,3B ∈或5B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