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提供者杨飞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P110-P113的内容,是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国人感到耻辱的事情,“落后就要挨打。
”也在圆明园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的炼铸下成为箴言。
任何一个略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想到这段历史,心情都是不能平静的。
《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通过四次感悟,升华他们内心的情感。
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课程标准:新课标“实施建议”第三条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2.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对侵略者的痛恨,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课文阅读,初步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
(2)能够通过观看展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美;
(3)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够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10~11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甚至很多孩子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4.本班学生喜欢交流、喜欢合作。
学生喜欢语文课上有好看的图片和精彩的视频,来调节枯燥的文字学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任务驱动法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圆明园中的文物为什么珍贵?)老师在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精炼出几个主要问题(提出问题)b.分小组讨论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点拨下自主解决问题,对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如“众星拱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汇报交流,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1、出示圆明园的风景照,
边欣赏边解说引入)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让学生在欣赏
圆明园美景时,不
知不觉走进了课
堂。
老师富有激情
的解说,激起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对
课题的发问,便显
得水到渠成,而这
一问题的设计更具
有发散性,利于培
养学生的思维,孩
子们的回答五彩缤
纷,极具个性。
二、交流课外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哪位同学把你搜集到
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小组内交流搜集
到的资料
课前让孩子们
搜集资料,可以培
养他们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这也
符合新课标的要
求。
这样的设计也
无形中增大了课堂
的容量,使学生掌
握了更多的知识。
通过交流,使学生
更多地了解了圆明
园的情况,为上好
这一课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三、复习感知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1、哪位同学还记得,本文
分成几段呢?
2、板书文章脉络
复习不仅检查
了学生上节课学习
效果,而且很自然
地过渡到本节课对
课文的深入理解
上,使教学过程浑
然一体,天衣无缝。
再次明强调文章的
结构,也使学生从
整体上感知了全
文,为下一步合作
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我们把一、二、三
组分为“园林艺术组”。
四
五组分为“历史文物组”。
六七组分为“园林毁灭”
组。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
文,说说你有什么疑问。
老师经过综合精炼出以下
几个问题。
请每个组把自
己组的要求齐读一遍。
园林艺术组:●用文
中一个词概括园林布局的
特点?
●“买卖街”为什么
加引号?
●圆明园中都有哪些
景点?
历史文物组:
●圆明园有哪些文
物?
●这些文物为什么珍
贵?
园林毁灭组:
●圆明园是怎样毁灭
的?课文为什么用较大篇
幅写它的过去?原因是什
么?
1、合作学习比
赛
2.、小组合作学
习。
3、.汇报学习成果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
法,使学生学会学
习才是语文教学的
根本所在,才能体
现语文“工具性”
的特点。
四、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1.依据板书请学生总
结全文。
2.师总结:
如今140多年的风风
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
内那一块块残石,一根根
断柱,依然矗立在那里。
它不仅记载着帝国列强在
中国犯下的不可磨灭的滔
天罪行,也记载了中华民
族曾经经受过的那段奇耻
大辱。
同学们,希望大家不
要忘记这段耻辱。
让我们
奋发图强,将来把我们祖
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1、小组代表汇报
学习成果,其余
同学补充
2、能用自己的一
句话说说此时的
感受吗?
〕这篇课文写
景优美,抒情真挚,
是积累的典范。
课
后练习中也要求全
文背诵。
背会这篇
课文,必会使学生
以后的写作受益匪
浅。
第二个作业是
一个习作练习,它
也是学完本文后的
延伸,这样的设计,
无疑会为深化中
心,教会学生如何
做人起到画龙点睛
之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课堂,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
同时,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
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也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所以,不断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才会随之不断地增长。
课中我创设多媒体环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先是学生在组内评价,推选一位学生在班上交流,对表现好的组我采用“奖励”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老师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后有几位听课的老师,认为本课的教学焕然一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课件制作精美,真实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视频让人看了痛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但这种教学方式有些脱离课本,学生阅读的不够。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的教学焕然一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课件制作精美,真实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视频让人看了痛恨,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但这种教学方式有些脱离课本,学生阅读的不够。